站在曼谷王权大京都大厦74层的观景台,314米的高空视野将整座城市尽收眼底,蜿蜒的湄南河在脚下静静流淌。
上月底,中国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把门店开进了这座泰国第二高楼,也让奶茶的香气飘进了曼谷的“天际线”。
“以前总觉得中国茶有点‘太成熟’,味道难以接近,”95后的泰国女生Natalie在霸王茶姬门店外向南方+记者分享道,“但现在的中国茶饮品牌,口感现代、风格时尚,完全打破了我们对传统中式茶的印象。”
像Natalie一样,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年轻人正开始接受并喜爱上中国新茶饮。据《2025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已有近20个中国茶饮品牌在东南亚落地,门店总数突破5000家,形成密集的品牌出海集群。
把店开进地标,也开进日常
“第一次看到CHAGEE时,就被它的logo吸引了,”Natalie说,“喝起来茶和奶融合得刚好,口感协调,很容易接受。”时尚、年轻——成为中国新茶饮带给泰国Z世代的共同印象。
不仅是高空地标,中国茶饮品牌的触角也伸向了年轻人的生活动线。在朱拉隆功大学外的夜市街上,蜜雪冰城红色的招牌格外醒目。几十平方米的门店内挤满了学生,一杯售价20泰铢的柠檬水,配上循环播放的“洗脑”神曲,成为不少泰国学生的日常选择。
蜜雪冰城在泰国的布局策略之一,就是贴近高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除选址靠近大学外,品牌还与朱拉隆功大学合作开设“茶饮管理”定向班,每年输送超200名专业人才。
在社交平台上,“中国奶茶”也成为新的流量密码。记者发现,不少当地消费者晒出手捧中式茶饮的照片,配上“好喝”“好看”等评价。一位在泰国东方大学任教的汉语老师分享说,最近请学生们喝蜜雪冰城,“他们都很喜欢”。
社交媒体截图
今年以来发力东南亚市场的霸王茶姬,近期在新加坡牛车水推出的文化概念店“Pagoda House”,则进一步拓展了茶饮的空间可能。店外由本地艺术家手绘的壁画,店内结合文化元素的生活方式周边,让这里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打卡地。
市场也给了不错反馈,霸王茶姬财报信息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海外GMV(商品交易总额)为2.3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4%,环比增长31.8%,成为其整体增长的重要引擎。东南亚表现突出,新加坡门店日均销售杯量保持在1500杯以上。
挑战咖啡地位,靠的是“比你更懂你”
和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一样,泰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咖啡长期以来占据着饮品市场的核心地位。据泰国贸易发展厅数据,2025年泰国咖啡市场价值预计达650亿泰铢,人均年饮用咖啡超过340杯。相比之下,珍珠奶茶市场规模仅约40亿泰铢,且常因高糖被贴上“不健康”标签。
“以前大家更多是喝咖啡,这几年才开始多喝奶茶,”Natalie坦言。要让习惯咖啡的消费者转向茶饮,口味是关键。
记者与Natalie一同品尝了霸王茶姬的爆款“伯牙绝弦”。“没有想象中那么甜,”她说,“曼谷人现在更注重健康,对甜度的需求在下降。”
为适应当地市场,中国品牌在口味上不断“卷”起来。奈雪的茶在泰国推出茶感更醇厚的“大红袍奶茶”和“荔枝玫瑰奶茶”,突出泰式风味;蜜雪冰城则结合当地偏好,推出泰式雪沙沙、咸法酪奶皮子冰奶等新品。
5月泰国清迈CENTRAL FESTIVAL店开业首月营收近350万泰铢,吸引当地年轻人打卡消费。
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推出的“谷香焙茶”,上市两周便在主要城市售罄;在新加坡国庆期间,以国花为灵感推出的“兰花碧螺春”,也成为对当地文化的巧妙致敬。
“口味比你更懂你,联名比你更本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指出,“中国茶饮品牌在东南亚出海策略在升级,不再是简单的品类输出,而是一场以‘系统化融入’为策略、以‘理念升级’为目标的精准实践。”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如是说。
“它们不是来教育市场,而是来学习并重塑市场。”李明充指出,这些品牌展现出两种关键能力:一是深度融入的“在地化之术”,二是引领需求的“理念植入之道”。
融入之术,在于精准对接本地偏好。 “从马来西亚的‘谷香焙茶’到新加坡‘兰花碧螺春’,品牌在产品上做的不是机械复制,而是文化转译——用本地熟悉的符号重构中国茶饮记忆,让消费者感到‘这品牌懂我’。”
理念植入,则在于引入新的生活方式。 “品牌通过地标门店、文创周边和社交媒体打卡,将喝茶从解渴行为升级为兼具审美与社交价值的时尚体验。它们不只是卖饮品,更在输出一种年轻、国际化、有品位的消费理念。”
在李明充看来,这种“融入+引领”的双轨策略,使品牌跳出了传统出海单一打法,从‘商业参与者’转变为‘行业生态与生活方式的共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