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那场面热热闹闹的,包饺子就跟赶集一样,可一旦去了南方,餐桌上饺子这事儿就显得没那么紧要了。都说好吃不如饺子,北方人爱吃饺子,为啥南方人不咋喜欢吃饺子?
在北方,尤其是寒冬腊月,一家老少围坐一桌,擀皮儿、调馅儿,那热乎劲儿能把人心都暖化了。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经济还不发达,北方人日子苦,可一到大年三十,饺子碗里总能添点儿肉星,那份期待感就跟等春晚小品一样实诚。
但这画面南方人呢?可能他们就“哦”一声,转头捞碗汤圆或吃点清淡去了。为啥南方人对饺子提不起劲?是不是南方的馅儿不对味儿?
饺子在中国的历史可不止一两百年,它诞生在咱北方的黄土高坡地带。考古学上,东汉时期的墓葬里就出土过类似饺子的面食残迹,你说这得有近两千年了。北方的老百姓咋就把它当个宝了?
首先是农业那点事儿,北方地广人稀,种小麦是主流,面食吃得多,不像南方老在水田里折腾水稻。你看啊,冬天漫长,收成少,包饺子不光能存点肉菜,还能团坐一块儿御寒,一举两得。
这种习惯源远流长,唐宋时候,饺子就在北方节日里站稳了脚跟,像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寓意。
但这好事儿传到南方呢?南方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全年潮湿暖和,水稻好伺候,自然以米饭为主食。
饺子虽也算美食,但一来馅料麻烦,二来跟他们的节日传统对不上号,比如南方人看重汤圆,象征团圆和甜蜜,不像北方的大节气专指饺子,时间一长,差距就出来了。
饮食习惯可不是随便定的,地理环境气候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化和口味偏好。北方干燥寒冷,身体需要高热量食物,饺子面皮厚实,馅料多肉,易消化还管饱。
南方的闷热天呢?湿气重,人容易没胃口,更乐意吃点清淡、新鲜的,比如粥啊、烫菜啊。这点上,有研究就摆在那儿,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就组织过饮食文化调查,指出中国的饮食分界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北面以面食为主,南面以米食为主。
饺子在那南边,自然就少了几分“主场优势”,反而像一种外来风味,偶尔调剂还行,当主打就差了点火候。
不止历史气候,饺子的传播也得看当地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打个比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南迁带去了面食手艺,但南方的米食文化太强势了,饺子很容易就被“本土化”了,变成了偶尔的馄饨或小笼包样。
这中间有种微妙的心理,饺子在北方是传统,一南方就变成点缀,不是文化不包容,而是习惯了。一个人从小就吃惯了米饭搭配炒菜,突然间上来一大盘带汤的饺子,那不跟换了个频道似的?
换个角度,北方人眼里的饺子不只是吃的,它有种情感纽带。就说那东北的老百姓,冬天白雪皑皑,全家包饺子时聊聊天,日子暖乎乎的就过去了。但这种情感纽带南方人不是没有,他们放在了龙舟赛上的粽子或早茶的点心上。
文化这玩意儿就这么多样,不能强求。现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让南北饮食混搭起来,比如大城市里速冻饺子随处见,但骨子里的偏好还在。
官方溯源就提到饺子在春节等北风活动里是老传统,南方的传统食物评选上,饺子榜上不如米制美食那么靠前。这就是生活里的平淡事,不邪乎,却很有味儿。
最后咱别光说吃的,也看看社会变迁,改革开放后,北方的打工者往南跑,饺子文化跟了点过去,但南方的水土依然让它难成气候。这不是坏事,南北美食各有千秋,互相学习才是王道。
饺子这档子事儿,就像北方的热情和南方的婉约,一个热闹扑人,一个淡然自若。咱不能强求一致,享受就得了。得,今儿就唠到这儿,有啥想说的,咱下次接着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