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那绿底白字的“兰州拉面”招牌是中国街头最醒目的存在。 一碗十元出头、热气腾腾的拉面,是无数上班族和学生党填饱肚子的实惠选择。
但如今,这些招牌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国就有超过4000家兰州拉面馆关门歇业,而关店的浪潮并未停止,有统计称到2025年上半年,累计关店数量更为惊人。 这个曾经的“国民快餐”究竟为何跌下神坛? 一切还要从它的崛起说起。
兰州拉面的故事,并非始于兰州,而是与青海一个名叫化隆的国家级贫困县紧密相连。 上世纪八十年代,化隆县土地贫瘠,村民们为了谋生纷纷外出打工。
1988年,化隆人马贵福与同乡韩录,带着凑来的5000元钱,南下厦门并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清真面馆。 开店初期生意冷清,马贵福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将拉面制作的过程搬到店门口进行表演。
面团在他手中变幻出大宽、二细、毛细等不同粗细的面条,这种极具观赏性的过程立刻吸引了路人的目光。 再加上小碗仅售1.8元、大碗2元的极致亲民价格,小店迅速积累起人气,食客开始排队。
“在化隆开拉面馆能挣钱”的消息像风一样传回家乡,乡亲们纷纷效仿,夫妻店、兄弟档开始在全国各地涌现。
这些主要由化隆人开设的面馆,绝大多数却选择挂上“兰州拉面”的招牌。 原因很简单:自清朝以来,兰州牛肉面就享有“中华第一面”的美誉,借助“兰州”这个金字招牌和其早已远扬的声名,生意能更容易地打开市场。
这股浪潮规模惊人,到2018年,化隆县30万人口中,有近10万人在全国各地经营拉面馆,开设的门店接近2万家,覆盖了全国270多个城市,年收入高达120亿元。 一碗拉面,实实在在地拉动了一个贫困县的经济发展。
兰州拉面能够迅速风靡全国,关键在于它精准地契合了那个时代的需求。 在快餐选择相对匮乏的年代,它提供了极高的性价比,十几元钱就能吃饱。
它的出餐速度极快,四十秒揉面,三分钟内就能把一碗面端到顾客面前,实现了极高的翻台率。 对于生活节奏加快的都市人来说,这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此外,政策的扶持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从2016年左右开始,化隆等地政府将拉面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为学习拉面技术的人提供补贴,为创业者提供免息贷款,这进一步降低了开店门槛,推动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在巅峰时期,全国与“兰州拉面”相关的门店数量一度逼近5万家,成为中式快餐中毋庸置疑的“顶流”。
然而,野蛮生长的背后,隐患早已埋下。 最让消费者诟病的,是品质的持续下滑。 关于碗里的牛肉,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调侃:“一头牛够用三年”,甚至“十斤牛肉可以配这家店拉面一年的销量”。
这虽然夸张,却形象地道出了牛肉分量严重缩水的事实:从过去扎实的几片,变成了如今薄如蝉翼、几乎可以“透光”的两三片,食客感觉风扇的风都能把牛肉吹走。 面条的口感也大不如前。
过去拉面师傅手艺精湛,拉出的面条均匀筋道,久泡不烂。 现在许多店铺为了效率和成本,改用工业预制面替代手工拉面,口感变得软烂,毫无嚼劲。
变化最大的是汤底。 早年讲究用整块牛骨与牛肉慢炖数小时,汤色清澈,醇香自然。 如今很多店铺为了省事,改用工业化生产的浓缩汤料直接兑水冲调,刚端上来时气味刺鼻,喝多了容易口感发腻、喉咙发干,完全失去了传统牛骨慢炖汤底的灵魂鲜香。
在品质下滑的同时,价格却一路飙升。 五六年前,一碗普通的牛肉拉面可能只要12元左右,加一份肉8元,二十元就能吃得心满意足。 但现在,一碗基础牛肉面的价格普遍涨到了18元甚至更高,若想额外加肉,还需再付15元左右。
这样一顿简单的拉面消费轻松超过30元。 相比之下,在写字楼区域,同样的预算可以买到一份营养搭配更均衡的两荤一素套餐。
兰州拉面曾经的核心优势,性价比,在这种对比中消失殆尽。 价格的急剧攀升,成为了击溃许多老顾客心理防线的关键一击。
兰州拉面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内部管理的混乱和标准的缺失。 这个行业长期缺乏统一的品牌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准入门槛极低,感觉上“好像只要是回族人,都能用拉面创业”。
这导致市面上充斥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兰州拉面”招牌,如“兰州拉面大王”、“老马家拉面”等。 这些店铺的口味千奇百怪,同样是“兰州拉面”,有的偏咸,有的寡淡,甚至连同品牌的不同分店味道都可能天差地别。
这种品质的极不稳定,让消费者难以建立信任,更谈不上培养品牌忠诚度。 许多店铺的装修陈旧斑驳,灯光昏暗,服务态度冷淡敷衍,后厨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地面油渍遍布,餐具清洗马虎。 这种整体形象的滞后,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格格不入。
这里还涉及一个“正宗”之争。 事实上,兰州本地的面食正确名称是“兰州牛肉面”,它有着极其讲究的标准:“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
而化隆版的“兰州拉面”为了快速复制和扩张,不可避免地简化了传统兰州牛肉面的复杂工艺,例如使用碱水或灰水揉面以增加韧性,用标准汤料包替代慢炖汤底。
这使得风味与兰州本地的牛肉面产生了差异,也让许多兰州本地人觉得这些遍布全国的店铺“不正宗”。
上一篇:我冬天必做的一道菜,满屋牛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