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这事儿,我琢磨好几年了。以前总爱把杯子倒得满满当当,觉得这样才实在,直到前阵子跟个老茶客聊天,才知道里头藏着门道 —— 杯子里留那么点空儿,居然跟养生效果大有关系。
真不是瞎说,我后来特意试了试。同样的玻璃杯,同样抓一把龙井,一杯倒到七分满,一杯直接加满。泡个三五分钟倒出来,光看颜色就不一样。七分满那杯颜色更深些,喝着回甘也明显,加满的反而有点寡淡,涩味还重。你别说,这差别还真挺直观的。
后来查了点门道才明白,泡茶其实就是让茶叶里的东西溶到水里。茶叶这东西怪得很,遇热水会舒展,还会释放气体。要是杯子塞得太满,热气和气泡都憋在里头,茶叶反而舒展不开,那些好东西自然就跑不出来。老茶客说的留 30% 空间,其实就是给茶叶腾地方 “呼吸” 呢。
说到这儿就得提茶多酚了,这可是茶叶养生的关键。有实验说,留空间和不留空间的泡法,茶多酚释放能差出不少,好像有个 18% 的说法?具体数记不太清了,但意思就是差得挺多。茶多酚这东西娇贵,太挤的环境里,热水循环不起来,反而萃取不均匀,有的地方萃多了发苦,有的地方还没萃出来,多浪费。
我想起以前泡普洱的经历,那茶饼紧得很,一开始总泡不出味道,还以为是茶叶不好。后来听人说壶里要留空隙,我换了个大点的盖碗,果然泡出来的茶汤又浓又醇。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傻,光顾着添水,压根没考虑茶叶舒展的事儿。茶叶跟人一样,得有活动空间才行,蜷在那儿怎么能好好释放味道?
不过也不是所有茶都一个规矩。像碧螺春那种松散的绿茶,留的空间稍微灵活点;但普洱、大红袍这种紧结的茶,空间就得留足,不然真泡不出东西。上次给我爸泡岩茶,没留够空间,他喝了一口就说不对味儿,还笑话我不懂行。
有人可能觉得矫情,不就是泡个茶嘛。但你仔细想,喝茶不就是图个舒服养生?花同样的钱买好茶,就因为差这么点操作,把养生的劲儿打了折扣,多不值。而且留空隙泡茶,端起来也方便,不会烫到手,还能闻着茶香,多惬意。
我现在泡茶,不管用杯子还是壶,都习惯性留块地方。看着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上下浮动,那才叫有意思。有时候泡着茶就琢磨,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果然藏着大学问,不是随便糊弄就能成的。
以前总觉得泡茶简单,水烧开了怼茶叶里就行。现在才明白,这里头的讲究多着呢。就这留 30% 空间的小事,都能影响茶多酚的释放,可见细节多重要。你平时泡茶是满杯还是留空?有没有发现味道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