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的
或许不只是那杯咖啡
更是咖啡馆里
那方“独处而不寂寞”的空间
——喧闹中自有安静
人群中也容得下
自己的小宇宙
有人说,
“饭可以少吃两顿,咖啡不喝可万万不可。”
在青岛,就有这么一家咖啡馆,它不临街、不网红,藏身于老西装厂改造的厂房中,外墙爬满爬山虎,梧桐树影洒落一地,旧日的工业印记注入了宁静、文艺的气息。
它不靠特调出圈,不以装修吸睛,只专注做一杯“本分”的咖啡。
今天,小北就带你走进市北区都昌路3号,这家叫“Coffee Buff”的咖啡馆,看看它到底有什么“含金量”。
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推门,点单,找位置,打开电脑或书,戴上耳机——一连串动作几乎不经思考,却像完成了一个小小的仪式。
背景里人声浮动,咖啡机规律作响,但这些声音不扰人,反而像一层柔软的白噪音,把你轻轻包裹。
这是一种奇妙的安全感,我们既在人群之中,又拥有自己的角落。用一句文艺点的话说,咖啡馆是“独处而不寂寞”的空间。
而在青岛,这个不产一粒咖啡豆的城市,有人偏偏把咖啡做出了生活的归属感——不悬浮,不跟风,像社区里那家开了多年的早餐店,渐渐成了日常里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第一次听到“Coffee Buff”这名字,很多人会心一笑。
Buff原意是指增益,为一个单位加上有利状态的咒语。而对现代人来说,咖啡何尝不是每日必加的“Buff”?
它让我们清醒、专注,甚至带来片刻的治愈。
静谧、松弛、极简,是小北对这家店的初印象。
走进去,挑高设计的老厂房,空间感十足,老青岛人旧的回忆与新生的咖啡香交织在一起。
午后阳光从缝隙中漏进来,在白墙上投下交错的光影,仿佛把人拉进另一个时空。
用店主李震的话说:“这里不只是咖啡馆,是工厂、是学校、是工作室,也是另一个空间。”
在咖啡圈,李震不是生面孔。
创立Coffee Buff之前,他在咖啡行业深耕8年,获奖无数,2020年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国区冠军、2024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区殿军,2024 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国区亚军、多次咖啡师冠军烘焙........但这些头衔,他很少挂在嘴边。
你更常看到的,是他站在烘焙机前盯着豆子的颜色,在杯测台前记录风味,又或是在吧台前和客人聊某支豆子的风味特点。
“奖项是某个时间点的认可,但咖啡是一天一天做出来的。”他说,“我不希望这里只是卖咖啡的地方,而是一个连接咖啡与生活的枢纽。”
如今不少咖啡馆靠特调出圈,荔枝冷萃、玫瑰拿铁、酒香 Dirty……花样百出。
但Coffee Buff偏不。
这里没有特调,只有传统意式咖啡和滴滤咖啡,专注呈现咖啡豆本身的风味。
每款咖啡都配有一张风味卡片,像它的“身份证”,告诉你它从哪儿来,什么品种,如何处理,以及可能尝到什么味道。
这里有几十种豆子,每一支豆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豆子风味鲜明的特点,得益于他们对原料的严格把控。在自有SC认证烘焙工厂里,每天都会进行杯测校准。生豆样品要先经过小批量烘焙测试,团队成员反复试喝讨论,最终才决定是否采购,每个月还会邀请顾客参与日常的杯测活动,了解咖啡工厂的日常。
这里的豆子几乎全是浅度烘焙,来自云南、中南美洲、埃塞俄比亚等知名产区,确保每一支豆子都能展现出最本真的风味特点。
作为一家拥有SC认证的烘焙工厂店,Coffee Buff实行“前店后厂”的模式。2000多平的空间里,烘焙间是透明的。从生豆到熟豆的蜕变过程,每一秒都能被见证。
站在玻璃房外,你可以看到咖啡师在烘焙机前调整温度、时间,闻得到豆子从青草香转向焦糖香的整个过程。
你也可以坐在吧台前,点一杯手冲,看水流均匀地浸润咖啡粉,闷蒸时鼓起的小包像是咖啡在呼吸。
店里使用的专业冲煮机,不是为了替代人工,而是为了稳定地呈现每一支豆子的最佳状态。
正如店里咖啡师所说,“选择机器冲煮其实是因为机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萃取理念,并且可以呈送出更稳定的出品。”
在Coffee Buff,团队成员拥有WCE赛事冠军、评审以及许多热爱咖啡的小伙伴,咖啡不只是饮品,更是一种沟通的媒介。
这里不仅销售咖啡豆和挂耳包,也开设专业咖啡培训、举办分享杯测会,甚至与本地品牌联名推出咖啡杯、冲泡器具等周边。
“我们希望通过店里的分享活动、免费试饮以及专业的咖啡培训,让更多顾客得到更好地饮用体验。”李震说。
无论你是刚开始喝咖啡的小白,还是已有偏好的资深爱好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央宽敞的吧台模糊了“做的人”和“喝的人”的界限,你可以和咖啡师自由交流,也可以独自窝在角落的椅子上,看阳光移动,读完一本小书。
“我们想帮大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咖啡,也让喝咖啡成为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李震说。
这里的咖啡,酸是明亮的酸,甜是干净的甜,苦是恰好的苦,一切都刚刚好。
它不浮夸、不跟风,沉下心来做好一杯咖啡的本分,凭真味动人。
如果你也在青岛,某个晴朗的午后,不妨去都昌路3号坐坐。喝一杯不被打扰的咖啡,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B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