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与湖南地理相邻,白酒市场规模接近,但令人意外的是,地产酒在本土的市场份额却差距显著。
350亿的湖北白酒市场,以劲牌、稻花香和白云边为代表的地产酒市场份额超七成;280亿的湖南白酒市场,以酒鬼酒、武陵酒和湘窖为代表的地产酒市场份额仅三成。
那么,究竟为何湖南和湖北白酒市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
01
鄂酒本土超七成,湖南本土仅三成
2024湖北酒业大会数据显示,湖北白酒市场消费规模约350亿元左右,在全国来看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湖北省内品牌占比70%,这个比例在全国遥遥领先。其中,白云边、劲牌(含毛铺)、稻花香、黄鹤楼酒约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作为湖北地产三巨头的劲牌、稻花香和白云边,2024年营收分别为125亿元、78.3亿元、40亿元。经计算,这三家企业总营收为243.3元,在湖北白酒市场份额占比为69.51%。
湖南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白酒市场规模达到280亿元,2024年预计与2023年基本持平。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在280亿湖北白酒市场中地产酒80亿,占比28.5%;省外白酒约200亿,占比超70%。
作为湖南白酒市场三巨头的酒鬼酒、武陵酒和湘窖,2024年营收分别为14.23亿元、10.99亿元、8.02亿元。经计算,这三家企业总营收为33.24亿元,在湖南白酒市场份额占比为11.87%。
由此可见,湖北地产酒牢牢占据本土七成市场,而湖南地产酒份额不足三成。湖北三巨头总营收远超湖南本土三巨头,差距约210亿元。
02
“湘酒三强”,何以失守本土?
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界,湖之南,湖之北。两省地理位置相近,饮酒习惯相似,为何湖北地产酒能坚守本土,而湖南地产酒却未能守住本土?
名酒观察认为,湖北地产酒的成功,源于其在产品布局、渠道深耕与文化赋能上的系统作为。
产品层面:湖北地产酒在400元以下价格带极具统治力,这是长期市场培育、渠道深耕的结果,也是各大品牌产品价值链的成功。以白云边为例,产品从白云边3年、5年到9年,再到如今的12年、15年甚至20年,从大众消费开始培育,产品结构持续向上,承接消费升级需求,因此基础非常稳固。
渠道层面:湖北酒企采取“毛细血管式”渗透策略,建立良好的厂商关系。以白云边为例,基础打得牢,不仅把湖北的主流价格带全部站稳,省内最优质的经销商资源也几乎全部实现合作。
文化层面:湖北酒企比较注重强化历史厚重感与地域归属感。使得省内消费者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得本地酒企在省内市场拥有着深厚的消费基础。
反观湖南地产酒,尽管“三强”各有布局,却尚未形成合力与持续穿透力。
酒鬼酒正全力深耕湖南市场,核心策略为强化渠道控制与聚焦核心单品。通过组建“红坛联盟荟”,构建“厂—商—店”三位一体机制,维护价格秩序与渠道利润;同时精简产品线,聚焦“红坛酒鬼”“内参”等战略单品,并通过扫码红包、宴席促销等方式拉动动销。
武陵酒则以“直达终端”的短链模式为核心,厂家直接签约终端,削减中间环节,实现价值链全程管控与消费者让利。品牌上致力于唤醒“茅武郎”历史底蕴,提出“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强化湖湘文化联结,实施“凝聚湖南,全品深耕”的本地化战略。
湘窖酒业则侧重品质根基与产能建设,持续推进大网点战略与体验式营销,推动渠道渗透。近年来,企业将重心转向酱香型“龙匠”系列,该系列已成为增长主力,而浓香产品销售有所承压。通过推出“铁盖龙匠”等新品,湘窖持续培育本土消费者对酱香产品的认知。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湖北地产酒之所以未能守住湘酒市场,或许是缺乏领军品牌。纵观其他白酒省份市场,几乎都有领军品牌,而目前湘酒市场正是缺乏领军品牌引领,影响本土市场的凝聚力。
03
未来湖南地产酒突破的机会
湖南地产酒要实现有效突破,必须在渠道建设、价格带布局与品类优势上做出精准战略调整。
酒鬼酒可借鉴仰韶的渠道模式,通过“人海战术”与“超级办事处”实现对终端的高密度覆盖,借助品鉴会、演唱会等多形式打造品牌体验。然而,此类重资产模式亦存在渠道泡沫与管理风险,酒鬼酒需结合自身实际,推进渠道的精细化与可控性改造。
与此同时,酒鬼酒需要在次高端价格带建立清晰的产品体系,重点强化省内300-400元价位段的消费认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武陵酒已在高端与次高端价格带形成一定布局,旗下“上酱”、“中酱”、“少酱”覆盖300-2000元区间。未来,应进一步拓展价格带覆盖,在巩固中高端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布局大众价位产品,以提升整体市场渗透率。
湘窖酒业作为湖南唯一的“一树三花”型酒企,在酱香领域具备显著产能与品类优势。2019年推出“湘窖·龍匠”系列后,迅速成长为湖南酱酒代表性品牌。未来,企业可重点发力酱香赛道,依托4800吨酱酒产能,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整体来看,尽管外省名酒仍占据湖南七成以上市场份额,但湘酒品牌仍具突围机会。各企业需立足自身优势,在渠道模式、产品结构与市场策略上持续优化,通过系统性的战略升级,逐步扭转被动局面,重振湘酒产业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