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门还能穿件薄外套晃悠,今天一开门,寒风直接往脖子里钻——得,这是小雪要来了。
打开家族群,果然我妈已经连发三条语音:“明天小雪,该腌菜了”“腊肉绳子我都买好了”“记住啊,有些菜别往桌上摆,福气留不住”。
你别笑老一辈讲究多,这些传了几百年的老规矩,藏着的全是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不是瞎讲究。
小雪这节气有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说白了就是天儿冷了,要下雪但还没下透,天地间的阳气开始藏起来,阴气慢慢变盛,这时候的饮食就得跟着“藏”,不能再像夏天那样随心所欲。
老辈人常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讲究的是“冬腊风腌,蓄以御冬”,而“5样不上桌”,其实就是让饮食跟着节气走,讨个顺顺当当的好彩头。
第一样不上桌的,是反季节的寒凉果菜,首当其冲就是西瓜和苦瓜。
你想啊,小雪天儿本来就冻得人缩脖子,西瓜这玩意儿打从骨子里透着凉,夏天吃着清爽,这会儿吃就跟往怀里揣块冰似的。
老一辈说“冬食寒物,福气难留”,不是没道理——古人没大棚,冬天的瓜果要么是存了大半年的,要么是远道而来的,又贵又没滋味,还不符合“冬藏”的规矩。
苦瓜更别提了,夏天吃能清热,冬天吃纯属跟自己过不去,那股子苦味透着“肃杀”,老辈人觉得不吉利,其实也是因为它性寒,跟冬天的闭藏之气对着干。
这会儿该吃啥?
自然是应季的柑橘、山楂,酸甜可口,还能顺着节气的劲儿来。
第二样不上桌的,是直接生吃的生姜。
别误会,不是不让吃姜,是不能像夏天那样就着粥啃块生姜,或者泡杯生姜水猛喝。老话说“夏吃姜,冬不食生姜”,夏天吃姜能发散湿气,冬天吃生姜就太“冲”了。
小雪时节讲究“养阴润燥”,生姜的发散劲儿会把身体里好不容易藏起来的阳气散出去,跟节气对着干可不讨喜。
但炒菜炖肉时放几片姜去腥提味,那完全没问题,既发挥了姜的好处,又不违背规矩,老一辈的分寸感拿捏得死死的。
第三样不上桌的,是过于油腻的炸煎食物。
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忙着腌腊肉、灌香肠,这些食物本身就带着油脂香,慢慢发酵后滋味醇厚。要是再摆上炸鸡腿、煎肥肉,一桌子菜全是油光锃亮的,吃着腻得慌不说,老辈人觉得“油腻压福”。
冬天身体要慢慢蓄能,不是靠猛吃油腻来补,清淡点的饮食才能让身体跟着节气的节奏走。
你看古人小雪吃啥?
北方腌酸菜、炖萝卜,南方打糍粑、煮刨汤,都是清爽又实在的吃食,讲究的是“顺时而食”,福气才能稳稳当当进门。
第四样不上桌的,是发霉变质的干货腌品。
小雪是腌菜晒肉的好时候,空气干燥、气温低,刚好适合食物发酵保存,但这时候也是检查存货的关键期。
那些放了大半年的干果、腌菜,要是有点霉点、怪味,可千万别舍不得扔,直接端上桌可不行。
老辈人说“霉物进门,晦气缠身”,虽然听着有点玄,但想想也对。
好福气得靠干净新鲜的吃食来养,变质的东西既没滋味,又坏了吃饭的心情,可不就是挡着福气进门嘛。
这会儿该做的是赶紧把新鲜白菜、萝卜腌起来,把猪肉抹上盐和香料腌进缸里,等着时光把它们变成冬日里的美味。
第五样不上桌的,是过量的甜食。
不是不让吃甜,是别一顿饭摆上红糖糕、蜜饯、甜汤好几样甜口的。
甜食本来象征着甜甜蜜蜜,但老辈人讲究“过犹不及”,小雪时节要“节制”,甜食吃多了会让人觉得发腻、犯困,没了精气神儿,老话说“甜多压运”就是这个意思。
想吃甜的,不如在打糍粑的时候蘸点红糖汁,或者喝碗甜滋滋的米酒,一点点甜就够了,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不违背节气的规矩,福气自然愿意来。
其实这些老规矩,说到底都是古人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
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天地都开始闭藏休养了,人的饮食自然也要跟着慢下来、清淡下来。
除了避开这5样食物,小雪也该尝尝应季的美味:南方的糍粑软糯香甜,裹上黄豆粉一口下去暖到心里;
北方的酸菜炖排骨,酸香解腻,配着馒头能多吃两碗;还有各地都爱的腊肉,经过阳光和寒风的洗礼,切薄片炒蒜苗,那滋味绝了。
民间常说“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顺应节气吃对了,不仅吃得舒心,也是在为来年的好福气攒人品呢。
老传统不是束缚人的条条框框,而是祖辈们传下来的生活仪式感。
明天小雪,不妨照着老规矩,给家人做一桌应季的饭菜,
避开那5样不该上桌的食物,在热气腾腾的饭菜里,聊聊家常、尝尝年味。
福气这东西,从来都藏在这些顺应时节的小细节里,你认真对待生活,生活自然会回馈你满满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