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全国人民的 “吃商”就自动提高十倍。
最近打开手机,总能刷到很多莫名其妙的新式食物搭配。
当你我逐渐对“秋天第一杯奶茶”的营销话术耳朵生茧,就开始自己在家翻找食物,寻找全新的排列组合。
气温越冷,“新式混搭食物”的讨论声就越是热闹。
蒜片薯片夹猪肝、固体杨枝甘露、加厚版奶皮子糖葫芦轮番登上热搜。
一边是网红零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另一边,这届年轻人开始转身去楼下小卖部或者冰箱夹层里“寻宝”。
最先出圈的混搭美食是“肝薯我蒜了”,顾名思义是用薯片、蒜片、卤肝做成三明治。
第一个发明这种吃法的人已经无法考证,但吃过的网友都表示“非常惊艳”。
薯片+蒜片+肝,这种听起来像黑暗料理组合,凭借其酥脆、辛辣与细腻的粗暴口感叠加,意外地被封为“下酒菜之光”。
很多网友更是称它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三明治”。
类似的还有今年风声很大的“奶皮子糖葫芦”。
仅仅一周过去,年轻人已经在奶皮子上“盖起了房子”,糖葫芦从主角变成地基,上边成了一座座小山。
没人再关心什么才是“地道”,当创造力和情绪价值被推上王座,正宗口味被抛在脑后。
所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材,都在等待一场天马行空的排列组合,目的不是吃饱,而是“一吃一个不吱声”的惊喜感。
很多见多识广的老饕也不理解, 最近年轻人吃的到底是啥?
创意甜品也是大家创造食物的主要方向。
一层芒果加一层酸奶再撒上柚子果肉的 “固体杨枝甘露”很快就接棒了“奶皮子”。
很多网友称它是:可以手持的“固体甜品”。
尽管大家都知道东西热量炸弹,但依旧会因为好奇想买来尝尝。
普通饮料也已经没法满足大家的胃口。
创意鸡尾酒“解构苹果马提尼”把酒水的颜值也拉到了新的高度。
当“固体杨枝甘露”可以被手持,当“解构苹果马提尼”能在自家餐桌完美复刻,食物的首要功能就从“食用”转向了“出片”。
你很难说清,大家追捧这些“乱搭食物”究竟是为了味蕾,还是为了出片。
刷到一篇“热门吃法”,5分钟后就能在 评论区“交作业”,这种近乎零门槛的共创,让每个人都能乐在其中。
大家追求的不再只是昂贵的体验,而是用最税垂手可得的素材,更高的社交参与感。
一口好奇,一口上头,吃下去的既是味道,也到一种“原来如此”的身份认同。
单看平平无奇,照着模仿吃进肚子里却觉得“真有点东西”。
这些看似离谱的搭配,普遍都是经过验证1+1大于2的组合。
这场由网友自发掀起的 “乱搭食物”风潮,让整个食品行业有点措手不及。
对于传统的食品品牌来说,大都采用线上观望的方式参与。
它们的生产线和研发周期,远远追不上互联网梗的发酵速度。
往往一个创意还没来得及提上生产线,下一个爆款已经在路上了。
但很多线下商超凭借其天然的货架优势,反应非常迅速。
将薯片、大蒜和真空包装的猪肝搭配搭配销售就能轻松收获一波流量。
如果说以前的奶茶大战是把小料叫成“八宝粥”。
现在的糖葫芦内卷,就是把配料堆成“卷饼”。
小商贩们不得不卷入其中。
一个梗还没学明白,下一个爆款需求又砸了过来。
他们打着趔趄、边学边做,在这股风潮里“高速冲浪”,勉强跟上这届年轻人的进化节奏。
你很难说清楚,大家追逐的到底是情绪价值还是社交货币。
换个角度想,例如“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的搭配其实也是经住了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吃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