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我的孩子報復了
admin
2021-08-28 03:57:38
0

原標題:我被我的孩子報復了

孩子會報復父母嗎?會。

最大的報復就是,孩子變得一塌糊塗,讓父母感覺糟糕透頂。

經常有家長跟我談孩子的問題,他們有的常年飽受孩子不學,輟學,退學的痛苦的摧殘。

一比特媽媽說了她和女兒的故事:她女兒21歲了,17歲第一次高考,超重點線50分,她覺得考得太差,有辱女兒實力,所以沒有給女兒填志願,直接複讀。

第二次高考,超重點線30分,她不滿意,不顧女兒的意願給她報了個中外合作的學校。結果半年不到,女兒說不適應英語教學,她說,回來重考。

第三次高考,超重點線20分,孩子說,不想再考了,上了大學。

女兒剛走她就經常給女兒打電話,你研究生只能考清華、復旦,以你的天賦,應該每年都拿一等獎學金。

大一結束,女兒一共掛了六門課,再這樣下去,學校要勸退了。

現在女兒說不想上學了,天天窩在房裏不出門,不跟任何人交流。要麼就罵她:你是個罪人,什麼都要管,你把我毀了。

她覺得女兒心理出了問題,但她自己也崩潰了,覺得為女兒付出這麼多,落這麼個下場,活著有什麼意思。

我們的探討發現:

如果孩子在一個好的學習狀態,她就一直要求女兒考研,考最好的學校,拿最高的獎學金。

她女兒跟她說,我剛上大學,你就經常打電話讓我考研,拿獎學金,想想都要累死了,就不想幹了,你的要求總是一個接一個,怎麼做你都不能滿意,跟吸血鬼似的。

現在女兒掛科,狀態不好,她的要求才被迫降低了,被迫去關心女兒這個人。

她女兒也知道如果自己的狀態回來了,媽媽會做什麼,所以天天跟她說,不想學了,不想活了,她聽了之後,學習上的要求一個字也不敢說了。

她越關心孩子的學習,孩子就越害怕,就越抑鬱。

所以孩子現時這個狀態,是可以保護自己的。可以逼著媽媽降低期待,减少媽媽對自己施壓。

那這個媽媽為什麼這樣和女兒互動呢?

原來她一歲多開始,她的媽媽忙於家務農活,經常把她放在奶奶家,很少陪她,她非常渴望和媽媽在一起,她記得小時候,望著媽媽離開的背影哭。

她成長的過程中,感覺媽媽不能依靠,只能依靠自己,吃過很多苦頭,特別希望媽媽能為自己著想、付出。

所以在照顧女兒這件事情上,她有一個信念,我要為女兒付出一切,把她照顧好。所以她什麼都要管,而且一心要把女兒成績搞好,讓她以後發展好,不用吃苦。

但是她通過不斷地提高對女兒學業的要求,無論女兒做成什麼樣,她都不滿意,實際達到的目的是:讓女兒覺得我付出一切都不可能讓我媽滿意,是讓女兒覺得絕望,不想學,想放弃。

所以女兒總是回家。

後來她說:我知道我在做什麼了,我想把她留在家裡,因為我一直都渴望我媽能把我照顧好,是我想留在媽媽身邊,被很好的照顧。所以孩子不能離開家。

這個孩子做的事情,就是配合媽媽,讓自己回家,讓媽媽照顧自己。

所以,孩子是在報復我們嗎?是報復,但也是成全。

但是這又非常不符合孩子自己生命發展的利益,她自己也很痛苦。所以,只能兩敗俱傷。

如果我們逼孩子,羞辱他,讓他感覺自己是傀儡、是垃圾、是廢物、那麼他就一定會報復我們,這是人類的本能。

就像我們對待任何另其他人,如果我們的做法具有激惹性,會遭受對方的打擊報復,那麼我們就不能在孩子身上期待不同的結果。

這種報復的本能,讓孩子恨我們,對抗我們。

所以我們讓他做的事情,他全部朝著相反的方向去做。你不是罵我沒用嗎,我就讓你看看我沒用的樣子。

或者恨自己無能,恨自己總是讓人失望,他會逐漸喪失信心,他內心就會拒絕自己是個能把事情做好的孩子,無力感就會長久地跟隨他。

可是對抗也好,無能也罷,看起來都特別像報復。因為這會引起父母極大的挫敗感,讓父母痛苦,甚至上升到自我人生價值的否定。

在此,我們可能需要轉換的思路是,孩子這些報復的行為是不是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功能。使得這樣兩敗俱傷的事情,一直存在。

如果我們太聽話了,我們也許會覺得自己軟弱,受欺負,也許我們就會刺激孩子任性對抗。

如果我們太辛勞了,太付出了,我們甚至覺得,只有付出,別人才喜歡我們,也許我們就會刺激孩子變得無能。

我們把孩子變成這樣,這也許滿足了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隱秘而脆弱的願望。

一般來說,我們能接受的是,我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我的方法不對,造成了一個不好的結果。

而不能接受,因為我們過去的某些經歷,所以我們需要孩子跟我們對抗,變得無能,更別說厭學,退學了。

這兩種想法的差异是什麼?

就像蓋房子,倘若根基是歪的,這個房子蓋上去就很容易出問題。如果我們覺得是資料出了問題,我們就會更換資料,但是因為根基的問題一直在,可能用了別的資料之後,房子可能還是會歪,會塌。

這也是很多父母,試用了很多辦法,現狀依然如故的原因。

因為沒有涉及根本。

我是為孩子好的這種想法,使得即使我們下意識地逼他不學,讓他挫敗,讓他覺得自己學不好,也不容易被發現。更何况我們也會努力改變,這個過程也是飽受痛苦。

這不僅掩護了破壞性的行為,更會把我們和孩子互動的真實意圖藏得越來越深,從而給改變帶更大的難度。

因為需要被改變的東西,都被深埋著,就好像不存在一樣。就像那個媽媽想把孩子留在身邊的意圖,藏得非常深。

孩子會自我救贖,他會一邊成全,一邊痛苦。

痛苦使得孩子可能會生病,讓父母憂懼,他會不斷的新增這個張力。讓父母不得不去尋求改變。

如果我們把孩子的狀態看成是報復,只會激起我們更多的戰鬥意志,在孩子身上發洩更多的不滿和失望。

那麼,他求救的訊號就被無視了。

如果我們在大海航行,船觸了礁,即將沉沒,我們發了一顆求救的信號彈,身邊有船經過,但是沒人有搭救的意願,就像沒看見,接下來我們要怎麼辦?

就只能等待死亡。

其實被吞噬,被無視,和死亡是一個意思,都是別人看不見我,當我不存在。

曾老師曾經說過,過去和現在常常有重影的部分。

當我們的過去和孩子重影了。我們就看不見孩子了。我們以為是給孩子的,但其實是給自己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存在,父母覺得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覺得父母根本不在乎我,這樣的誤會。

當我們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