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為什麼叫作「太陽」|我們的樸素語言觀
admin
2021-08-28 18:43:03
0

原標題:太陽為什麼叫作「太陽」|我們的樸素語言觀

作者| Ruby

"為什麼太陽叫做「太陽」?我們可以給太陽換個名字嗎,比如「月亮」?"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成年人的你也許會這麼回答:

"因為大家都是這麼叫的呀!古代的人發明了這個詞彙,然後就這麼一代一代傳下來了。""如果大家都同意的話,我們是可以不把太陽叫做「太陽」的!"

那孩子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因為太陽會發光啊!

因為…太陽是紅色的!

不能把太陽叫做「月亮」,太陽的光可比月亮明亮多了!

(以上回答來自心理學家皮亞傑爺爺的訪談)

在成年人眼裡,一個東西的"名字"來源於社會規則,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叫法,而與這個東西自身的特點似乎並沒有什麼聯系。如果歷史可以改寫,我們的祖先也是可以用"niu"這個名字來稱呼"樹"的,而不一定要把它叫做"shu"。雖然我們嘴上這麼承認,但是我們的心裡也許還存在另一種直覺性的想法,就類似上面寶寶們的回答,事物與它們的名字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隨意,似乎冥冥之中"註定要在一起":一個東西獲得了某個名字的原因在於,這個名字很好地描述了它的内容,比如「太陽」這個詞兒反映了太陽的顏色和發光内容。

為什麼孩子們、甚至一些成年人都會認為,事物和它們的名字之間存在一種完美的"匹配"關係呢?心理學家提出一種猜想,這可能是由於我們的大腦總"喜歡偷懶"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需要解釋周圍各種各樣的現象,但是我們一般不會費腦子去想出一個"完美"的解釋,而是會根據那些最容易進入大腦的資訊來快速地想出一個解釋(雖然可能不準確)。而這些最容易被想起來的資訊,就是我們要解釋的對象的內在内容。假如你需要解釋"為什麼停車標誌是紅色的?",你最容易想到的解釋可能是:"紅色是一種醒目、容易吸引人注意的顏色"。而這樣的解釋會讓你覺得,"紅色"和"停車標誌"之間的匹配是如此自然——"停車標誌就應該是紅色的",而忽略了這種社會規則其實只是一種"歷史的巧合"。

為了考察孩子們在解釋時過於關注事物的內在内容的傾向,心理學家邀請4-7歲的孩子們回答下麵這三種類型的問題:

(1)"為什麼硬幣是圓的?":對於這個問題,孩子分別判斷一種內部解釋"因為它們是硬幣"和一種外部解釋"因為人們覺得這種形狀比較合適"是否正確。

(2)"想像一下,如果人們想把硬幣做成另一種形狀,而且所有人都同意做成這種形狀,你覺得可以把硬幣做成另一種形狀嗎?",孩子需要回答事物的内容是否可以發生改變

(3)"你覺得硬幣一直都是圓的嗎,第一個做出來的硬幣就是圓的嗎?"孩子需要回答事物的内容是否從沒發生過變化

除了"硬幣是圓的",研究者還會針對"生日蛋糕有蠟燭"和"校車是黃色的"這些社會規則來提問孩子相關的問題。孩子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傾向於使用內在内容來進行解釋——認為內部的解釋更正確、以及認為事物的内容是穩定不變的。

在研究中,孩子們還要完成另一個任務,他們會聽到這樣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還不知道用什麼名字來稱呼這種動物(研究者指向一張畫著斑馬的圖片),於是他們需要想出一個名字來稱呼這種動物。當人們第一次給這種動物起名字的時候,人們必須叫它「斑馬」嗎?還是可以叫它其他的名字,比如「誕聖」(研究者造了一個假詞兒)?

也就是說,首先孩子會看到一個熟悉的動物,然後需要回答,古人是否可以使用其他的不尋常的名字來稱呼它。通過這個任務來考察孩子在多大程度上會認為,事物和它們的名字之間存在著合適的匹配關係——斑馬就應該叫做「斑馬」,而不應該叫做其他名字。

研究結果證明了心理學家的猜想,孩子們偏好內在内容的解釋的傾向,與他們的樸素語言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那些更喜歡內在解釋("硬幣是圓的,是因為它是硬幣")的孩子,也更傾向於認為事物與它們的名字之間非常匹配("斑馬就應該叫做「斑馬」")。在這些孩子眼裡,「斑馬」這個詞語似乎很好地描述了斑馬這種動物所具有的内容特點,而不是一個任意的標籤!

研究者甚至在成年人的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一些成年人認為,"長頸鹿就應該叫做「長頸鹿」",因為"長頸鹿(giraffe)單詞中的‘a’有著長長的發音,就像長頸鹿有長長的脖子那樣"!

實驗中還發現,如果讓被試首先閱讀一段故事,故事中介紹了垃圾回收箱是藍色的原因只是一個"歷史巧合"——第一個垃圾回收項目的創始人碰巧選擇了這個顏色。這個故事可以减少被試對內在内容解釋的偏好,那麼接下來他們對事物與名字之間的完美匹配的信念也會减少。反之,如果在被試閱讀的故事中,強調了回收箱的顏色是由於一些內部原因——藍色的可見度高、並且能忍受强烈的陽光照射。這個故事就會增强被試的內在内容解釋偏好,從而更加相信事物與名字的匹配關係。

"

作者說

所以,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似乎有擁有一種對於"名字的必然性"的謎之信仰!而這種"內在解釋"的偏好有時候還會導致我們產生其他誤解,把人們"通常這樣做"當成了"應該這樣做/這麼做才是對的"。比如將"為什麼情人節要贈送玫瑰"的社會習俗解釋成"因為玫瑰花很美",於是繼續推論"送玫瑰花才是對的"。也許下一次我們可以想一想,既然規則都是人定的,我們是否可以改變這些規則呢?!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可以查看。今後的每個週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嬰幼兒心理"(微訊號:kidslab)。嬰幼兒心理由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嬰幼兒心理實驗室創辦,該實驗室主要從事學前兒童認知發展方面的研究。歡迎大家關注嬰幼兒心理微信公眾號。

參考文獻:

[1] Sutherland,S. L.,&;Cimpian,A.(2015). Anexplanatory heuristic gives rise to the belief that words are well suited fortheir referents. Cognition,143,228-240.

者| Ruby

圖片來源| pixbay

來源|嬰幼兒心理

編輯|木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嬰幼兒心理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出櫃| 吵架|童年| 生育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