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不會說謊的媽媽是什麼體驗"的小視頻中,面臨遲到,媽媽告訴孩子向老師表達真實的原因:媽媽加班熬夜沒起來。
晚上孩子問媽媽,為什麼我說的是真的,老師卻說我在說謊。
媽媽:不是所有人都會相信你說的。
孩子:老師說,再說謊就要開除我。
媽媽:那我們換個學校,把他開除……
看到對話,你的內在升起何種感受?
我想也許你會欽佩媽媽的勇氣,說實話,做真實的自己,不能為了在老師那好過關讓孩子說謊。
感受到媽媽很看重誠實的品質。感受到媽媽對孩子的支持,不是所有人都會理解、相信你。老師要是不公平的對待你,那也把他開除。
感受到媽媽對孩子內在不安的抱持,平靜地接納,沒有抱怨。
再多停一會兒,我想你的內在也許會有異樣的感覺。
上學、學習是孩子的事,可遲到,如果確是媽媽的原因,特別是孩子已經表明了老師的態度時,媽媽可以和老師溝通。
可這個媽媽的反應是切斷關係……
我們都知道每天孩子們上放學的兩個時段,校園門前永遠是水泄不通的熱鬧。
也囙此,低年級的孩子上學遲到與否,基本是和父母的習慣綁定的。如果父母習慣性遲到,孩子也會遲到,如果路遇意外,遲到一定在所難免。
當然,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遲到。而是遲到背後呈現的家長在家校溝通中所面臨和承受的。
家、校、孩子是三角關係
我記得一個校長和我講過發生在學校的一件事。
兩個低年級學生在操場發生小碰撞,放學時,雙方家長得知,都認為自己孩子受了委屈,校門口起爭執。
衝突愈演愈烈,驚動校方,學校出面協調無濟於事,氣頭上一方家長報警。
警詧出面協調完,大家意外的發現2個孩子早在混亂局面開場前,就在操場的一邊一起玩耍了,看著還挺高興……
那一天,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為整件事的混亂、緊張到搞笑的收場觸動。
孩子把在學校不開心的事情告訴父母,既是信任,也是因為這件事可能給他帶來一定影響,希望說出來,讓內在情緒得以流淌,得到來自父母的安慰和理解。
或者只是想說一說而已,讓父母看到。
於孩子這一切是自然而然的表露,完全沒有刻意。
他們也會將在家裡的狀態真實的反應在學校、課堂中,比如,老師可以從孩子不太尋常的行為中得知其家庭近期可能出現狀況。
當家校有效互動和溝通,會成為孩子成長中强大的背景支持。
我們說一個孩子從出生至步入社會。是從一元關係進入二元、三元的過程。
一元時只有自己,二元關係是母子,三元關係是在爸爸進入後呈現的三角關係。
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身處三角關係。家、校、孩子就是三角關係。
和老師的關係是他們步入"社會"發展的第一個和權威的關係。家裡有父母,學校裏的老師是象徵性父母,夥伴關係即同胞競爭。
在學校學習只是一方面,與學習同等甚至更為重要的是在團體裏發展人際,即發展師生關係、夥伴關係。
孩子們的世界要面對和解决的問題一點兒不比成人少,有時,我們只要以開放的心態、抱持的情緒,出耳朵聽一下,可能就會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和關注。
而和權威的關係、和同伴的關係,是未來步入真正意義的社會發展人際的重要基礎。
一個人一出生一直到青春期,大腦內部突觸的數量會經歷從新增到清理、修剪這樣一個非常混亂的局面,呈持續高頻變化狀態。
在此期間為孩子內在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對其一生都有影響。
如若一個人從小在多子女家庭長大,內在常常感受被忽視,或當父母比較嚴苛,關係緊張、恐懼、疏離,那麼他在學校就很難和老師親近,因為每個孩子都會無意識地把和父母的感受和體驗帶入和老師的關係。
當然不容否認的是,長時間和溫和、寬容的老師相處也會修通一個人和權威的關係,特別是和內化的父母的關係。
然而,當對父母的緊張、恐懼、疏離的體驗和感受一直在,在成為父母前也沒有修通。
此時此刻,作為家長面對自己孩子的老師,大腦深處過期的地圖中那時那刻的感受就會佔據主導。
當內在無法分辨這是當下的緊張、懼怕還是源自兒時對父母的懼怕,並將這懼怕不自知的帶入到和老師的關係中時,當作為成人的自己和孩子的老師互動時,也許眼前的兩個人是曾經作為孩子的自己和老師。
如此,在孩子在校期間遇到困難時,會不願、不能、不想和老師主動打交道,因為對老師找家長心懷恐懼,會下意識地躲藏自己。
如此,孩子會被家長無意的推到前臺,或讓孩子直接暴露於家校不暢的溝通中。就像視頻中面對遲到,明明只要家校溝通一下就行的,卻讓孩子在中間承受誤會和不被理解。
看起來是親子溝通、老師和孩子溝通,背後呈現的家、校、孩子這一三角關係。
而我們也不難從媽媽的行為中看到其曾經的成長。
家校衝突會內化為孩子的內在衝突
父、母、孩子是三角關係。
家,校,孩子同樣是三角關係。
家庭中,父母起衝突,遭罪的是孩子,家校間不暢,遭罪的同樣是孩子。
我們說父母合開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是孩子,家庭幸福是利潤。
家校合開一公司,產品是成績,孩子身心健康是利潤。
一搞笑視頻中,老師欲找學生家長談話,理由是孩子成績下滑厲害。家長回應,如果是老師想要和他道歉電話裏說一下就行了。
老師詫異。家長說:作為老師拿著國家給開的薪水,教學成績不佳找家長算帳,沒投訴老師炒魷魚就已經很好了……
當然,這只是個笑話,但現實中因教育內卷嚴重,家長內在焦慮滿滿,面對讓無數家長心跳變速的成績,有多少家長把對教育、成績的不滿指向學校、老師。
父母養育孩子,父和母任何一方都是他的一半,當雙方意見不一致而衝突,一定會內化為孩子內在的衝突。
我時常想起曾老師舉的一個例子。主人給狗取的名字叫"別動"。主人經常說:"別動",過來!
是不是像極了日常我們常向孩子傳遞的衝突資訊?
當父母意見不一,或一方常當著孩子面說另一方如何不好,孩子內在就會象這只狗一樣割裂。如此,孩子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