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要,故我在
看過電視劇《我是真的愛你》之後,編輯小夥伴拋給我一個問題:媽媽生寶寶後,誰更重要,更需要關心?
同樣的問題,我問了身邊的一比特爸爸。
他不用考慮的直接答案是:同等重要。我心想:嗯,挺上道。
"不過…"頓了頓,他接著說:"應該是媽媽更重要"。
"哦?為什麼?"我更來了精神。
他的解釋是,在遠古時期如果孩子生出來得不到母親的庇護,大概率這個孩子是要死掉的;因為族部裡的人,大多忙於狩獵或防止外來入侵,照顧新生兒太過耗時耗神。
我相信,即使沒有野獸的襲擊,精神的荒蕪也足以讓一個孩子無法存活。
囙此,在一個孩子的生命早期,母親安好,TA才有晴天。
這一點從古至今,未曾改變。
需要補充的是,如果一個人在成家立業以後還需要看母親的臉色過日子,那就不是晴天而是暗夜。
到這裡,似乎可以有了結論:作為每一個個體,媽媽和寶寶都重要;而寶寶的身心順利發育,仰賴媽媽的穩定狀態。
當一個人的重要性被置頂,將面對兩方面的壓力:一是別人好像有了權力對其指手畫腳,二是容易陷入自我懷疑。並且一常常導致二。
對於寶媽來說,當她的重要性被家人物化為奶瓶或者保姆,就會對自我存在價值產生懷疑,因為她沒有被視作一個整體。
雖然看起來別人認為她很重要,但那個重要,是要她放弃自己,同時被寶寶無條件使用,把各種身體和心理的不適擱置一邊又不能有怨言。
這個過程,讓媽媽感受不到自己是重要的。
就像劇中本本奶奶對已經身心俱疲的本本媽媽說:"眼下,把孩子照顧好是第一位。"從現實出發,這話沒毛病。
如果女性在生產前後身心並未有太大波動,在健康的狀況下,她會自發地視孩子為第一位,甘願被孩子使用,雖然累,保持基本的狀態穩定是可以的。
存在焦慮,如影隨形
相對敏感的寶媽,就會真切地覺得,有了孩子,我就變得不重要了。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人要確認自己是重要的——這件事為什麼那麼重要?
也許在人們的集體潛意識中,還保留著如果不被看見、不受重視就將被野獸攻擊和吃掉的恐懼,這涉及到自我保存的幾率,是關乎生死的大事。
這種原始的焦慮從未消失,會伴隨著各種生活事件活化出來。
比如,"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裏你先救誰"這樣的千古難題。
有檔相親節目,未來婆婆對場上一比特女嘉賓青睞有加,急不可耐爭取道:"到我家來吧,如果你掉進河裡我兒子絕對先救你,我自己會游泳。"台下爆笑一片。
笑過之餘細想,問題的提出者才是問題的終結者。
這道送命題的答案不在兒子,而在於婆婆或媳婦的其中一方,明確知道自己具有"自我保存"的能力。
有了這樣的自我確認,就不太會烦乱在另一個客體那裡,誰更重要的問題。
生活中的寶媽們,在孕期前後被無意識啟動甚至誇大了這種存在焦慮;另一種可能是在媽媽自己作為孩子的時候,的確缺乏來自養育者的足够照顧,就會在自己的寶寶出生同時,再次體驗到內在的匱乏以及被忽視的感受。
想起一比特初中生的媽媽告訴我,她在嘔心瀝血和女兒一起備戰中考的過程中,感到越來越抑鬱。
原因是,想起自己小時候是在父母的陰晴不定中隨意被養大的,這和現時她對女兒的用心,反差太大。
無論誰重要,不平靜已註定
我很重要,是對存在焦慮的一種防禦;同時,人性深處又是衝突的。
對很多媽媽來說,承認自己比寶寶重要並不會帶來輕鬆,反而可能抑鬱;因為潛意識裏她們會認為如果我是重要的,就意味著寶寶是不重要的,小生命將受到威脅,這是母親不可接受的。
如果承認了寶寶更重要,媽媽的內在就陷入無助。
除了嫌孩子煩,在這中間,還會有一系列的假設:後悔生下寶寶、如果不生就不會耽誤自己的發展等等。
這種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分裂的狀態,是人在嬰幼兒時期,無法將好與壞綜合起來的體現,這樣的心理發育水准在梅蘭妮·克萊因的理論中稱之為"偏執-分裂心比特"。
在這個位置上,好壞必須是截然分開的,只有如此,安全和愛才能免遭污染破壞。
這是嬰兒的不得已而為之,因為TA還沒有學會將愛與恨綜合起來,很難體驗在同一個人身上的豐滿複雜關係。
回到寶媽身上,陷入"誰更重要"的折磨,承認誰更重要都感到內心的拉扯——我把這樣的狀態叫做"偏執分裂導致的內耗"。
人最累的就是心理的內耗。
同樣是身體疲憊不堪的母親,再加上心理的陰鬱,無異於背著石頭上山,辛苦倍增。
這種偏執分裂的兩極擺蕩,我們畢生都會至少片段式地維持這種狀態。
換句話說,不生孩子也會在別的事情中出現,而且實在是司空見慣。
比如職場中的站隊文化,選擇加入哪一方,或者乾脆中立,都是遲早要面對的事情。
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選擇的過程中,內心有沒有過度的消耗,這是我們去鑒賞人格的成熟度和靈活度的一個參攷方向。
內疚自責,是在幫助別人PUA自己
當媽媽感覺到自己完全被孩子佔據的時候,會對孩子產生恨意,這是身為母親的正常心理;意識到恨卻不真正做傷害孩子的事情,這是人格健康的母親。
通常愛大於恨,這也沒什麼問題。
但如果一直對感到自己恨孩子不能釋懷,繼而內疚,在自責的同時,也等於給了別人PUA自己的機會。
電視劇中,包子媽媽就是一個不允許自己放鬆和脆弱的代表。
她和一群媽媽正在下午茶,突然冒出一個陰陽怪氣的護理部主任李美娥,開始對寶媽們進行指責:"你們放著孩子不管,自己出來放鬆,這是不負責任,不配做母親。"
一番PUA後,所有寶媽都灰溜溜回房了。
其實,李美娥的這通言論,正是包子媽媽內在分裂和衝突的外化,也是自我指責所在。
她的內在只有好媽媽和壞媽媽之分,並且各有標準;而不能把自己接納為一個並不完美、允許自己有時候做不到、大多數時候盡力的複合型媽媽。
月子中心負責人蕭嫣問她:"包子媽媽,你怎麼了?"
她有些麻木反問道:"我怎麼了重要嗎?寶寶怎麼了才是重要的吧?我反思過了,為母則剛,我不是個好媽媽,我不對。"
蕭嫣說:"憑什麼為母則剛?你的情緒好壞才是我們最關心的,要承認自己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