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恨得咬牙,卻又欲罷不能丨為什麼影視中的反派角色如此迷人?
admin
2021-09-05 18:33:36
0

原標題:明明恨得咬牙,卻又欲罷不能丨為什麼影視中的反派角色如此迷人?

將自我視作為電影中的反派的滿足感,是否最終也會在現實世界中體現出來?

文/伏太因

編/伏太因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其精神病態、玩世不恭、混亂的行事風格吸引了一大波粉絲和擁躉。希斯·萊傑近乎完美地演繹了這個DC漫畫中的超級反派,將他的癲狂、殘忍、偏執、神經質等特點展露無遺。

小丑被評為最完美的反派,儘管他是虛構的人物,但他向觀眾敞開內心深處的世界,似乎是真實的。

所有類型的電影,從動畫到喜劇,都以衝突為基礎:好與壞、舊與新、善與惡。這種衝突新增了戲劇性,豐富了情節。

01影視中的精神病態角色

說到螢幕前的反派角色,我腦海裏第一個浮現出來的就是《沉默的羔羊》中的漢尼拔。安東尼·霍普金斯塑造的漢尼拔,以"吃人"和擺弄人心為樂趣。極其聰明和老練的性格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反派之一。然而,漢尼拔還有另一面:异常冷靜、情緒化、極具洞察力、富有魅力。

還有《猫鼠遊戲》中小李子扮演的詐騙犯阿巴內爾,詐騙手法神通廣大,智商超群,甚至在一個星期之內準備並通過了律師考試。他偽裝各種身份而遊刃有餘,醫生、飛行員、律師等等。將人心和感情玩弄於股掌之間。

《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警詧諾曼·史丹菲爾,在影片的開始就殺害了女主角一家。他邋遢、磕藥、愛財、不分是非,草芥人命,他會在殺人的時候聽貝多芬,會霎那間暴跳如雷,會不分青紅皂白殺人,來滿足心中某種變態的需求。他神經質、藝術、癲狂,他將這些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這個惡貫滿盈的角色卻展現了一種別樣的魅力,大受影迷歡迎。

通常來說,我們傾向於回避內心的"陰暗"想法。例如,當人們得知一個厭惡的人碰巧和他們有同樣喜歡的電影、食物或歌曲時,他們會感到不舒服。因為我們下意識地想要把自己與對方劃出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

但是,影視劇中為何有些"精神病態"的角色為何如此令人著迷?

事實上,這與"成功精神病態"(successful psychopathy)有關。

02什麼是成功精神病態

首先,精神病態(Psychopathy)在人格領域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至暗"人格。有如下特點:

智力正常甚至遠勝常人、有魅力、低自殺傾向、衝動反社會行為、膚淺的感情和虛偽

與此同時,心理學家們也區分了"成功精神病態"和"不成功的精神病態"。

克萊克利在《理智的面具:試圖澄清關於所謂精神變態人格的一些問題》中首次描述了"成功精神病態"的一些特點。

根據克萊克利的說法,一些精神病態者會表現出一種自相矛盾的人格結構。一方面,這些人外表迷人,沒有自殘傾向,口齒清晰。另一方面,他們冷酷無情、以自我為中心。

那如何具象化"成功精神病態"的概念呢?

這要借助"三元精神病態模型"。這個模型定義了精神病態的三大結構:

1、大膽(boldness)

大膽用來描述在危險和威脅面前能够保持鎮靜、考慮自身情境的能力,從應激事件中迅速恢復,高的自我肯定和社會效能,對危險和陌生的忍耐力。

2、去抑制(disinhibition)

去抑制指缺乏計劃性和遠見,對情感和衝動的調節,和缺乏行為約束。

3、卑劣(meanness)

卑劣是三元精神病態模型的覈心,意味著個體缺乏共情和親密關係,蔑視他人,喜歡剝削和掠奪他人,操縱欺騙他人獲得利益。

而那些看起來富有魅力,令我們欲罷不能的反派角色,通常被稱為適應性或亞臨床精神病患者。

即,一個人在取得成功的同時,又會表現出精神病態人格的許多覈心特徵。比如,喜歡冒險、打破常規、富有號召力、無所畏懼;但又冷酷無情,心狠手辣,腹黑滿滿。

像這種成功的精神病態角色可以這麼表示:

成功精神病態=高水准大膽+高水准卑劣+低水準去抑制(Persson et al.,2019)

對於成功精神病態的人來說,

大膽賦予了他們充滿韌性,不屈不撓的意志,以及鎮定自若、沉著的心境;

高水准的卑劣特質讓他們能够足够冷酷,做盡壞事而不必有任何心理負擔;

低水準的去抑制,代表著高度自律和忍耐性,超强的情緒控制力和計畫能力。

這就是為啥大反派都是深謀遠慮,經常能忍辱負重的原因吧!

03我們喜歡自己的陰暗面嗎?

心理學家克勞斯認為,對於虛構的世界來說,我們的思想會對反派更加開放。與其說是被螢幕中的角色吸引,不如說是被我們內心沉寂著的黑暗所吸引。

虛構與現實是分開的。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影視中更能安全地探索自身的黑暗一面和無意識。從而延伸到那些邪惡的、不道德的角色。

人們會認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即使可能代表著邪惡。

於是乎,當我們被那些"喧賓奪主"的反派角色的吸引時,我們也可以探索在現實生活中,自身的欲望會如何影響我們。

就像諾蘭在塑造"小丑"這一形象中加入自己對人性的思考,並向我們詮釋其對正義的思考。這讓蝙蝠俠成為具有人文關懷,平衡光明與黑暗的英雄。

對於我們來說,對反派的喜愛基於一個假設:即故事是虛幻的,並不真實存在。

但這種將自我視作為電影中的反派的滿足感,是否最終也會在現實世界中體現出來?

文章來源於心知島,作者伏太因

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地面課程總表(2021年8月更新)

心理諮詢師培訓專案招生簡章

【2021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家庭教育指導師認證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張海音客體關係系列連續培訓專案(9.10-12)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OH卡系統培訓(9.11-12)

亞隆模式人際迴響團體體驗工作坊(9.19-20)

嚴成剛系統排列工作坊(9.25-26第七期)

蔡仲淮國際催眠治療師認證(成都10月,長沙11月)

魏廣東沙盤遊戲治療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