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心理援助中心
厭學心理在很多青少年或者學生群體中都會有,是青少年很普遍的問題,也是最讓父母和老師都很頭痛的問題。嚴重厭學的學生,很多爸媽都不知道該怎麼管教。
那麼,青少年厭學找諮詢師做厭學心理諮詢有用嗎?
能幫助孩子改善厭學問題嗎?
答案是可以。
厭學是學生對待學習是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反應,學生消極地對待學習活動。學生這種對學習認知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疏遠學習等,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產生的原因在於孩子自身的個性特徵,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以及學校環境、人際溝通等方面共同作用的。
相關調查指出,我國有近一半的學生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情緒,僅僅只有五分之一的學生能真正對學習持有積極端正的態度。孩子的厭學行為表現的形式有很多種。
例如:不願意去學校,不願意見老師,每天早上賴床,一提到上學就肚子痛、頭痛等軀體反應,工作不願意寫,一提到學習工作就無精打采、犯困,注意力不集中,被詢問與學習有關的問題時沉默或是煩躁等,其中最極端的厭學行為反應則是翹課、輟學。
有不少孩子有厭學情緒,甚至有的優等生也不例外。求知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而追求快樂又是孩子的天性。若孩子因求知而被剝奪快樂,在苦的狀態下學習,就會產生厭學情緒。要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首先要弄清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讓孩子快樂學習。
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01
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原因|不瞭解自身優勢
在高中的時候,班裡的一比特同學早早就輟學回家了。跟他接觸的不多,只記得平日裏大家學習的時候,看他埋頭寫字也很認真,可以感覺到他學得很吃力,每次考試都在班級後面。
他也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整日的埋頭學習,讓他沒有功夫思考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潜能。
後來,他總是給其他同學說自己不是塊念書的料,開始混日子了。
每個學校都有這麼一類學生,他們看不到希望,表面在學,心中卻在放弃的邊緣。
根源在於,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不够客觀,僅僅因為一兩次的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對自己絕望。
對策
在中學階段,發現並實現潜能,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根據自己的豐富的人生經驗,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跟著興趣走,通常興趣所在就是優勢潜能所在。
但這裡有個問題,要看興趣與所處的環境條件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你又沒有條件去換環境,就要考慮發展自己的次優潜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
想知道自己的開放度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在本子上列出平時不感興趣甚至是不喜歡的事,越多越好,然後分析。
看它們中哪些屬於原則問題,哪些不屬於原則問題?在那些非原則問題上的堅持是否限制了你的視野?是否影響了你對自己潜能的發現和開發?
一個人在非原則問題上的禁忌越多,限制越多,發現自己潜能的機會就越少。
02
不是我不想學,而是不知道為什麼學
原因|目標不明確
都是從中學走過來的,誰的青春不迷茫!
要說真正的學習目的,中學階段的我們有幾個能够說清?
每個人都不同,為這個問題困惑很正常,可是因不瞭解這個問題而產生厭學或者說讀書無用的想法,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
對策
正確的目標設定,乃是先决定你要過一個怎麼樣的一生,之後再去選取能够讓你達成這個目標的工具,如此你的人生才不會有所偏差。
譬如說你的人生目標是希望做一個快樂而且有貢獻的人,明確這個終極目標後,再來選取你的工具。
家長有必要就這個問題跟孩子交流探討一下,幫助孩子明確目標,幫助其進行自我定位,給他看得見的未來,重新喚起學習動力。
03
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會學
原因|學習技能低
這一類學生從學習時間上來說,付出完全不輸於班級裡面的第一二名。
然而,無盡的學習壓力卻壓得他們抬不起頭來,周圍的學霸輕輕鬆松考到班上乃至年級前幾,自己累死累活結果仍然一團糟,心累。
這種情況的學生,是典型的"低品質勤奮者",他們的勤奮是表演出來的,給別人看,也給自己看。
也許是為了老師和家長那句"你真努力"的表揚,也許是為了讓自己回顧一天的時候不覺得後悔,成績不好的時候安慰自己,"不是因為我不努力,只是腦子太笨"。
但這樣的孩子也是最容易在短時間內完成向好學生轉變的一類學生。
因為他們欠缺的僅僅是一個優秀的學習方法,和一段時間安安心心地將自己之前刻苦學習學到的東西管理歸類。
對策
告訴孩子:
首先,對自己喊停。在你覺得太忙或者太盲目的時候,不如不時地停下來,會使自己更清醒,少做無用功。
然後,對基礎知識做深度思考,跟緊老師的複習計畫,把課本基礎知識掌握好,把基礎的題目弄懂弄透,能把課堂吃透。
事實證明,動腦子把基礎知識想清想透,比圂圇吞棗地學很多知識要好的多。
最後,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構架。
可以通過建立錯題本的管道,每次考試後,主動進行試卷分析,剖析每道題的失分點,即便是考了滿分,也要認真總結經驗。
哪個同學得分比自己高、哪個同學錯題整理的好,他都要從別人的長處中虛心吸取經驗,幫助自己更好地進步。
04
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學不會
原因|能力的局限
這一類學生,與之前所謂不會學的學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採取相同的手段,因為"學不會"是"不會學"的結果,"不會學"是"學不會"的原因。
當你在不會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精神疲憊而又亢奮,呈現出一種"迴光返照"式的狀態。
恭喜你,你已經從"不會學"成功過渡到了"學不會"。
研究表明,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孩子們的認知能力並不是均等化的提升,認知能力高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比認知能力低的孩子表面明顯突出。
對策
認知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注意力。
父母的關係,家庭氛圍,小時候所處的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的提升。
"學不會"的同學在簡單休整、改善學習方法之後,很快就能投入到緊張的學習氛圍中。
而受認知水准所限"不會學"的同學則需要抽出一點時間,放鬆一下身心,徹底調整好狀態,把心放寬。
05
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沒法學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