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漸凍症少年邢益凡考入北航:我就想看看,我還能走到哪一步
admin
2021-09-10 13:51:59
0

原標題:18歲漸凍症少年邢益凡考入北航:我就想看看,我還能走到哪一步

"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哈姆雷特

文/伏太因

編/伏太因

"我想不出退縮的理由……"

現年18歲的邢益凡在他6個月大時就患上LAMA2-相關先天性肌營養不良,這是漸凍症的一種。

因為患病,邢益凡只有18公斤重,最大運動能力只能獨坐,無法用一隻手完成翻書,頭也不能轉動。上課、做題時他只能用下巴撐在桌上支著頭。但今年高考,邢益凡以645分的成績被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錄取,他立志要做中國的"霍金",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世界。

01不對命運屈服

說到霍金,大家都不陌生。

21歲時,霍金不幸患上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幾乎全身癱瘓,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症狀是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之後,導致包括四肢、軀幹、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

霍金沒有向不幸的命運低頭,他倔强地與命運抗爭。

霍金說,"當一個人面臨早逝的可能,就會體驗到活下去是值得的,還有許多事情值得做。"

霍金困囿於輪椅之上,但他的思想飛往到廣袤的時空之中。他以充沛的毅力和志氣,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在科學探索的跋涉中矢志不移。用一個大腦和三個手指奮力向險峰攀登,潜心並陶醉於其中。

這讓他成為時代的巨人和英雄。

霍金肉身的殘缺,使得他常徘徊死亡絕境,但他精神超越性,將他的生命帶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境界。他用自己的思想證明了哈姆雷特的吟唱:"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這種精神超越性所彰顯的人格特質,用個體心理學家阿諾德的話來說:"人格是個人在對他自身理想積極追求中所形成的人的潜能、活動和習慣的全體。"

今天,就來聊聊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02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縱觀人類歷史長河,常常不無驚奇地發現,一些有嚴重身體缺陷的人,經過艱苦的努力,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古希臘的德謨斯忒斯原先患有口吃,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竟成了希臘最有名的演說家;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痹症;孫子雙腳被砍,而兵法大成。張海迪自幼脊椎以下癱瘓刻苦自學,學會了幾門外語,翻譯了幾十萬字的文學著作。

他們奮鬥的動力和目標從何而來?

阿德勒認為,人們具備天生的自卑感。對於兒童來說,因為他們十分弱小需要依靠成人才能存活,囙此兒童從生命的一開始,就受到自卑感的困擾。

從本質來說,自卑感就是人們現在狀態和理想狀態的差距,因為我們都會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然而,自卑感並不是心理上的變態現象,它是人類不斷增進自己的內驅力。

比如,科學的興起就是人類為克服自己的無知而作的努力。就是阿德勒本人也不例外,他從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心裡充滿了强烈的自卑感。在這一意義上阿德勒進一步發揮:

"事實上,依我看來,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墜落或發生精神病,在另一個方面,它還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03補償機制,追求卓越

自卑感表現為心理上的一種緊張狀態,人們無法長期地忍受這種狀態,一定會採取某種行動,以克服並超越這種自卑狀態。

那麼個體就會通過各種管道去彌補自身的不足,這就是補償機制,補償是一種心理上渴求力量的奮鬥。

在電影《叫我第一名》中,主人公布拉德·科恩自六歲時就患上了一種怪病——妥瑞氏症。

妥瑞氏症是種罕見並且至今無任何醫治手段的精神控制失調疾病。病人會不自主地做動作,包括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裝鬼臉、臉部扭曲、聳肩膀、搖頭晃腦,還包括不自主地出聲,包括清喉嚨、發出怪聲。

科恩就是妥瑞症裏的聲音痙攣患者,從6歲開始,無法抑制地反復發出巨大的類似於狗吠的聲音,而且越緊張、越想控制,發出的狗吠聲音越大。面對這種常人難以克服的人生窘境,科恩堅持"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在接納妥瑞氏症無休止侵襲的同時,不斷朝著夢想努力。

妥瑞氏症對科恩兒時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困擾,"我不記得他幾時離開過我。"因為他的病狀,無法得到父親的關愛和理解;母親的朋友提議找驅魔師;心理醫生認為他是抗議父母離異……六歲的科恩還只是個孩子,因無法掌控自己的行為而變得异常敏感和無助。

學校的校長發現了這點,在一次全校師生都在的場合裡面,巧妙的讓大家知道科恩為什麼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和不時的抽動,因為他得了一種病,因為這種病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因為校長的一席教育,打開了布拉德·科恩通往全新世界的一扇門。

從那時起,科恩希望成為像校長那樣愛孩子的老師。

歷經二三十所學校的拒絕,科恩終於得到了在山景小學授課的機會。妥瑞氏症是科恩終身難以治癒和克服的,但也讓他更加執著地展現和接納自己。

但人們在對卓越的追求中,也會出現失序的補償機制。

這種補償建立於對生活意義的錯誤理解。失敗者們賦予生活的意義通常是一種個人的意義,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在自己的身上,因而他們所作的努力和補償被導向無意義的乃至完全謬誤的方向。

這類補償的最初表現是自我陶醉或自欺,幻想不通過艱苦的奮鬥來超越自卑感。嚴重的會發展成為犯罪行為。

04寫在最後

回到開頭的主人公邢益凡,長年累月的病痛折磨,抑制他的肌肉發育,隨著骨骼生長,肌肉萎縮,沉重的身體負荷他連正常的站立都無法做到。

是終日躺在病床上鬱鬱寡歡,還是追求卓越?

"我就想看看,我還能走到哪一步,想再往前奔一奔。"他說。

霍金曾講過一對太空人情侶的故事:兩人接近一個黑洞時,女方因助推器失控被吸入了黑洞,飛向"視界",離"視界"越近,時間流逝得越慢。男人只看見愛侶動作越來越遲緩,並回頭對自報以微笑。慢慢凝固的笑容最後完全定格,像一張照片。

實際上,人會在引力的作用下,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飛向"視界",最後在巨大引力差的撕裂下為基本粒子,消逝在永暗之中。但故事中的女生勇敢忍受著身體劇痛,在知覺喪失和被黑暗吞噬之前留下了最後一個微笑。

霍金的本意是用這樣的故事來詮釋他的黑洞理論,但我們也可以把其中的女生看成是霍金本人。那些困囿於輪椅上的漫長時光,以及由此帶來的深不見底的痛苦和絕望,也只有他自己能品味。

祝願邢益凡也能交上好運,從上帝的口袋裏掏出底牌,掙脫病痛的束縛,去觸摸未來。

文章來源於 因為 伏太 布拉德·科恩 邢益凡 氏症 阿德勒 霍金 北航 自卑感 人類 科恩 郭海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