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已經如此艱難,就不要再去背負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了
admin
2021-09-11 12:53:17
0

原標題:人生已經如此艱難,就不要再去背負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了

做了多年的心理諮詢師,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沉重的人生,有時我的工作是去看見、共情和理解來訪者的沉重,"嗯,是的,我看到你過得很難很不容易";有時我的工作是去卸掉、或者解構這份沉重,"嗯,我們一起去看看,你還有什麼不同的選擇,可以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好一些。"

那些活得很沉重的人,往往背負了很多本不應該他們背負的責任。

來訪者小A的父母都是脾氣暴躁,爭強好勝之人,二十多年來他們總是爭吵不休,吵急了還會摔東西,動手打架,婚姻很不幸。小A從小就當父母的情緒垃圾桶,傾聽他們的煩惱,當父母的裁判,評判雙方的對錯,也經常調節他們彼此的關係。

大一那年,父親出軌,父母鬧離婚鬧得很厲害,連續兩個月,小A每天都在輪流接到父母的電話,前一個電話是媽媽在罵爸爸"是個王八蛋",後一個電話是爸爸傾訴這麼多年裏自己在婚姻裡面大大小小的不滿和痛苦。

同寢室的靚女,到了晚上都開開心心地去上晚自習或者和男朋友談戀愛,小A看到天漸漸黑下來,就開始心慌,手心冒汗。

接完電話,她整個人癱在床上沒有一點力氣,痛苦的感覺幾天都消散不了,感覺自己活得生不如死。

就是在那段時間裏,小A同時患上了抑鬱症和焦慮症。

父母經常對小A說,"要不是你,我們早離婚了。""如果父母離婚,孩子會被人看不起。我們之所以不離婚,都是為了你啊。"

長期在這樣的灌輸之下,小A常常覺得愧疚,覺得都是因為自己,父母才要忍受不幸婚姻的折磨,經常覺得自己虧欠了父母,也責怪自己沒有能力調節父母之間的關系,她總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自己做得更好一些,父母關係就會變好。

當她越是這樣想時,自我攻擊越厲害,抑鬱也越厲害。

來訪者小B,她的媽媽在國營工廠做行政工作幾十年,退休之後也沒有什麼朋友和興趣愛好,生活很節儉、簡單,不喜歡外出,經常在家宅著,要麼做家務,要麼看電視,經常顯得鬱鬱寡歡的樣子。只有每週末小B去看她時,她才有笑容。媽媽常常對她說,"媽媽很愛你,現在都是為你活著。"

有一個週末,小B和閨蜜約著去周邊旅行,沒有去陪媽媽,提前和媽媽打了電話,媽媽在電話那一頭用哀怨的聲音說:"你玩吧,媽媽自己一個人在家。"

旅行那兩天,小B的內心愧疚極了,覺得自己讓媽媽不開心了。

這種愧疚又讓她覺得好累好沉重,她開始不敢和朋友出去玩,不敢交男朋友,因為感覺那樣做就是拋弃了媽媽。

小A和小B痛苦的根源在於,家庭中的邊界不清,他們需要為別人的生命和感受負責,承擔了本不該自己承擔的責任,於是令自己生活在不必要的內疚之中。

什麼叫邊界,就是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你是你,我是我,你做你的事情,我做我的事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邊界不清的家庭,常常出現很多的糾纏,責任的錯亂,比如一方過度承擔責任,一方責任承擔不足。

比如小A過度承擔了要讓父母婚姻幸福的責任。婚姻本是夫妻兩個人的事,婚姻的幸福與否應該是他們自己的責任,要不要離婚也是父母自己的事,與孩子無關(至少關係沒有那麼大)。但是他們把自己婚姻經營和維繫的責任丟給孩子,讓孩子承受了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於是孩子就抑鬱焦慮了。

小A的父母看似不離婚是為了孩子,其實是推卸自己的責任。如果他們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就能够清楚地認識到:無論自己是選擇離婚也好,不離婚也罷,都更多的是為了他們自己,根本不是只為了孩子。

他們真正不離婚理由也許有:

彼此經濟上相互依賴,擔心一個人的物質生活有問題;

害怕自己父母的不接受和壓力;

害怕離婚後,一個人生活的孤單、寂寞;

害怕離婚後,外人的評估和目光;

依賴婚姻的框架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

擔心離婚以後自己找不到更好的……

這些才是最真實的不敢離婚的原因,而"為了孩子"只是他們的藉口而已,是他們自己婚姻不幸,卻不敢離婚的遮羞布。

很多父母,其實用"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作為情感勒索的工具,以期望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我為你了才這樣苦,這樣累,所以你要聽我的話)。

再說說小B,她認為自己要為媽媽的感受負責,要承擔讓媽媽快樂幸福的責任。

這本就是一件會導致自我挫敗的事。因為,我們可以取悅別人一時,卻無法取悅別人一世。

所以,小B其實在做一件不切實際,無法實現的事。

而且一個人的人生是否快樂幸福應該他自己負責,而不是要別人負責。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就是推卸了自己人生的責任,加重了別人的負擔。

像小A小B這樣邊界不清的情况,在中國家庭中常常上演,比如爸爸出軌,女兒幫媽媽抓小三;弟弟賭博欠錢,讓姐姐背債,讓姐姐去還;父母的開心建立在孩子犧牲自己的自主性,求學、工作都聽父母安排的基礎上……

家庭中要做到堅守自我的邊界,其實並不容易,可能很多人會疑惑,既然是一家人,為什麼還要分得這麼清楚呢?

其實我們要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就算是一家人,但是每個人還是獨立的,也是不同的,每個人的人生也是獨立而不同的。

堅守自我的邊界,不是說讓你變得冷酷,不管家人死活,而是分清楚這是誰的事,這是誰的責任,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度的把握和平衡:先照顧你自己,再照顧家人,照顧家人的同時,不要過度犧牲自己,不要過度損害你自己人生的正常發展。

比如故事中的小B,媽媽退休後,生活不開心,她可以出於關心媽媽,愛媽媽,建議媽媽嘗試發展興趣愛好,比如養花養魚,鼓勵她去積極交友,鼓勵她去跳廣場舞,甚至可以陪著她去跳幾次舞,給媽媽報老年大學……但不要認為自己要為媽媽的情緒負責,要為了讓媽媽開心而一直陪伴她左右,從而沒法去擁有和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自我犧牲和過度承擔時,我們是無法快樂的。

當一個人的肩膀上扛著太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時,他的步履是沉重的,他的內心也無法輕舞飛揚。

因為他是人,而不是神,他有自己可以承擔的限度,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人活在這個世上,需要我們承認和尊重彼此的獨立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責任,不要混淆自我與他人的責任,自己的責任自己扛,不要把自己的責任甩給別人,也不要過度承擔屬於他人的責任,堅守邊界,才能活出自我。

作者簡介:meiya,暢銷書作者,心理諮詢師,四年心理諮詢經驗,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改變,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等多部作品。諮詢微信:meiyang86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