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我是兒童遊戲諮詢師劉籽萱,我和本文的另一比特作者張路老師都是來自貴陽的諮詢師,張路老師也是資深的督導師。我們工作的群體中很大一部分,是充滿活力也充滿困惑和衝突的兒童及青少年。
很幸運的張路老師2012年就把張沛超老師的課程引入貴陽,我們便有難得的機會開始跟隨張沛超老師的研修班進行系統訓練。同時張路老師也學習了兒童遊戲,將兒童遊戲帶到了貴陽分享。當時剛入行不久的我,對這兩個工作的管道都非常喜歡,於是開始了更深入的學習。我和張路老師接受了加拿大、美國不同體系的兒童遊戲的訓練。
張路老師也跟隨張沛超老師督導多年。隨著不斷實踐,當我們討論案例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遇到了一個共同的困惑,兒童遊戲這種工作的管道高度結構化,並且非常容易操作和實踐。但是和兒童工作非常重要的是建立與兒童的合作關係,而這樣的關係的基礎,一定是一句一句對孩子們的回應。
當我們跟隨張沛超老師學習的時候,我們常常驚歎於易心八法中承析啟的對話,是如此細膩而又貼近來訪,來訪者的心就在這些看似雲淡風輕的對話中被打開了,那些問題背後的體驗也經由這些對話是如此清晰的呈現在諮詢師和來訪者面前。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把兒童遊戲當做一種工具和媒介,在諮詢中主要使用承析啟作為對話的基礎來回應孩子。當做這樣結合的嘗試時,我們都發現我們與孩子的關係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
這篇文章的緣起是張沛超老師給我的一個命題,承析啟在兒童工作中的運用。於是我和張路老師,開始思考能不能用通俗易懂的管道,跟大家分享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是如何運用承析啟的。因為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諮詢師的同行會問我們,張老師的承析啟看起來那麼神奇,但是到底是怎樣運用的呢?好像很難運用在諮詢裡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我們希望這篇文章能够帶大家走進有趣的兒童遊戲室,通過這些溫暖又寶貴的諮詢片段,真正的在諮詢的對話裏給大家展示承析啟的獨特魅力。
疫情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與日俱增,成為了當下的熱點問題。我們也希望這篇文章並不僅僅針對諮詢師。因為張沛超老師經常講,心理諮詢起作用的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有不一樣的體驗,如果此刻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只是帶著困惑又渴望走進孩子內心的父母。我們也希望這篇文章中的這些在諮詢中的故事,能給你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和體驗。
張沛超老師的體系中易心八法包括"承、析、啟、截、混、逐、補、瀉",本文將主要討論其中"承、析、啟"三法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中的運用。
承
承是對話的開始,也是和孩子建立關係的重要基礎。承本身包括過去的維度,也包括未來的維度。
張沛超老師的承包含八個不同層面的承:承—承接,承前啟後、澄—澄清、呈—呈現、撐—撐開、乘—乘勢、稱—誇獎、成—成為、誠—誠實。張老師也說諮詢師的承是在和來訪者互動的時候,那些當下的經驗所包含複雜維度都被承所撐開。就像一把摺扇折起來的狀態,通過諮詢師的承,摺扇就撐開了。那麼如此多維度的承是如何在與兒童工作的過程中運用的呢?我想先從日常我們和孩子的相處談起。
有很多場景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孩子從幼儿園或者學校回來,一臉悶悶不樂的撇著嘴,但當父母關心的問孩子怎麼了?孩子常常說不清楚。面對一臉茫然的孩子父母常常就更著急了,大聲的詢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孩子往往就會更退縮,一場本是表達關心的對話,最後往往變成了家庭戰爭。我們也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這樣的報導,青春期的孩子採取自傷自殺的行為表達自己,在此之前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長期處於抑鬱中,而對於需要支持的孩子來說,他們常常寧可和朋友傾訴,也不願意告訴父母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一些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了現代父母普遍的焦慮和擔憂。這樣的故事也每天在諮詢室裏上演,走進諮詢室的孩子往往被貼上了"問題"的標籤,這些標籤是抑鬱、焦慮、厭學、網路成癮、注意力差等等……。哪怕有同樣標籤的孩子,其實"問題"背後的內在世界都是與眾不同的,"問題"常常是他們不得已之下選擇的獨特的語言,只是這些語言沒辦法被父母聽懂,它們尚未被翻譯和命名,但它們是如此大聲和動人心魄。
如果去靠近孩子,聽聽這些"問題"背後沒被聽懂的語言,也許你會聽到這樣的話:"你有看到問題背後我的樣子嗎?你是真的關心和愛我嗎?你會不會拋弃或者嫌弃我?我需要有人和我在一起分擔我的痛苦!""問題"是孩子在無助和絕望中編織的抵達他們內心世界的橋樑,只是我們需要交通工具,這樣的交通工具是聽懂和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承就是這樣的交通工具,借由承的力量,給了我們寶貴的機會,抵達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想講一個發生在諮詢室裏的故事:
明明是一比特可愛的小男孩,走進諮詢室的時候他8歲,他有很多不幸的成長經歷,因為家庭的變故爸爸媽媽在他2歲的時候就入獄了,從小陪伴他長大的只有奶奶,奶奶也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他度過了還算愉快的童年時光,雖然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好,但奶奶總是盡己所能的滿足他的需要。但這樣的時光在他8歲時戛然而止,他唯一的親人奶奶因為一場突發的疾病去世了。在奶奶去世前明明在家裡陪著奶奶,他冷靜的叫了鄰居,一起叫了救護車把奶奶送進了醫院,他只是默默的站在奶奶旁邊,至始至終沒有流一滴眼淚。
之後明明變開始了在不同親戚家生活的日子。之後的一段時間老師發現他上課經常會一個人呆呆的出神,人也不像以前活潑了。有時候他還會莫名其妙的坐錯公交車,當事後問他的時候,他甚至回憶不起來是怎麼上的公交車。親戚們開始擔心起來,他們都能感覺到明明壓著很多複雜的情緒,但他們也都不知道要怎麼幫助明明,讓他把心底的話說出來。
第一次見到明明的時候,他比同齡的孩子瘦小很多。可以看出來他的褲子因為穿的時間太久,已經磨得有些發白了。當他第一次進入遊戲室的時候,他的眼裡滿是驚奇,就好像從來沒有這樣的機會看到如此多新奇的玩具。但是他卻不會主動想要去碰觸這些玩具,只是有些怯生生的跟我問好,然後就不太敢靠近我了。
隨著一次次的諮詢和遊戲,我發現明明對自己的認識有些模糊,他最喜歡和我說的話就是不知道,有些時候能感覺到他是真的不知道怎樣表達,但更多的時候是他有些害怕去表達,或者不願錶達。特別是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明明來說有些困難。他很難用語言描述自己內心的感受。每當遇到和自己的情緒感受有關的問題,或是遇到和奶奶去世有關的話題,他總是馬上用逃避和不去觸碰來躲避,他會很快的說不知道,就仿佛他從沒有過這樣的感受一般。在他的內心裏,面對唯一可以依靠的奶奶的去世,隱藏了很多無助、害怕、悲傷的感受,他不知道應該怎樣適應離開奶奶的生活,他的安全的世界隨著奶奶的去世轟然倒塌了。他唯一能找到的保護自己的管道就是讓自己不去感受內心的情緒。每當他安靜下來和內心的情緒靠近的時候,他完全不知道如何緩解內心這些强烈的情感。他只有讓自己遠離這些情緒,他才能看似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般的繼續生活。
本文中所涉及的案例對話及作品,為尊重來訪者隱私,均經過隱私處理,進行了再加工和創作,非案例原話
諮詢的轉機出現在一幅畫中,有一天我邀請他和我玩你來畫我來猜的遊戲,下麵是我們之間的對話:
諮詢師:"我們今天玩一個畫畫的遊戲。"
明明:"我畫的不好。"
諮詢師:"聽起來你有些擔心和緊張。"—(先承後啟:承情感,呈現他內在的焦慮和擔憂,暗啟)
明明:嗯嗯(使勁點頭)
諮詢師:"不是比賽誰畫的好哦。"
明明:"那你先畫嘛。"
諮詢師:"你好像希望我先畫,我畫一個你來猜?"(承:承內心的願望)
明明:"好啊。"
諮詢師:"畫好了你猜吧。"(故意畫了一個很醜的動物讓他猜)
明明:"(笑了)你畫的好醜哦。這是猪?"
諮詢師:"哦你覺得我畫的是猪?"
明明:"哈哈哈哈,我看出來是狗,但確實一點也不像,像猪的狗。"(他開始放鬆了下來)
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