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
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個體,信心嚴重受損,感到抑鬱,意志消沉,個人鬥志喪失,最終就會放弃所有努力和嘗試,陷入絕望。
心理學家塞裡格曼(Seligman)做了兩個非常有名的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1967年,塞裡格曼先是對狗進行了電擊實驗。
實驗分A/B兩組,A組狗狗,實驗人員對其實施隨機,無規律的電擊,即A組的狗對接受電擊這事,無法控制、無法預測。
而B組狗狗在一定程度上有控制權(如對狗狗進行有規律的電擊或給狗設定逃脫的條件躲避電擊)。
之後,兩組狗狗被放置於一個雙分電擊籠子中間,籠子的一邊通電,另一邊不通電,中間由一道低矮的障礙物隔開,只要跳過中間障礙物就可以免受電擊。
當研究者打開電閘時,有意思的情景出現了:A組的狗(實驗中無規律電擊並無處可逃的狗)根本不嘗試跨過障礙物到安全的另一邊去。B組的狗則會嘗試跨過障礙物,躲避電擊。
1975年,塞裡格曼對大學生進行了實驗。
他們把學生被試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譟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譟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譟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譟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譟音。
這個實驗進行了一段時間後,這群大學生被試開始進行另外一項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被試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强烈的譟音,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譟音。
實驗的結果表明,在第一個實驗中,能通過努力使譟音停止的被試,以及未聽譟音的對照組被試,即第二組和第三組大學生被試,他們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譟音停止。
而第一組大學生被試,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不能使譟音停止的被試,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這兩個著名的實驗表明,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在經歷了自身無法控制的不良事件後,都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即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放弃任何努力和嘗試,陷入無助無力和被動,甚至破罐子破摔的狀態。
這種習得性無助我們會在很多人身上看到,比如多次考試失敗,成績差的學生,會覺得自己不行,不想再努力學習了;
多次戀愛失敗的男女會陷入自我懷疑,覺得都是自己不好,不够有吸引力,不討人喜歡;
多次工作上遇到挫折和不順的人,會覺得自己工作能力不行,甚至不再想工作,選擇家裡蹲…
通過習得性無助的概念和實驗,我們可以分析出一個人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一個是多次負面力量的打擊,另一個是個人控制感的喪失。
瞭解這些原因之後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會幫助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生活中本身就充滿的挫折和困難,不要進行所謂的"挫折教育",不要沒事找虐,天真地相信影視劇中逆襲的故事。
所謂的"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變得更强大",其實是那些差一點被打死,費了老大勁才重新站起來的人吹的牛皮。
事實上,當一個原本就不是很自信的人,連續經歷多次失敗的打擊後,不是變得更强大,而是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總覺得自己不行,沒有用,做什麼都不會成功,看事物的角度從此也變得消極和負面。
進而,行動上也變得更加消極和退縮。
又因為視角狹窄和片面,加工資訊的管道出現扭曲,在生活中會更多的去捕捉到自己失敗的地方,再加上行動力不足,會體驗到更多的失敗感,整個人也變得愈發不自信,無助無力,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切不要誇大逆境、挫折、失敗對人有好處這事。
每個人的抗擊打能力不同,少部分人可能越挫越勇,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則是越挫越慫。
瞭解一個人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可以帶來第二個好處,就是從原因切入,進行改變。
如可以細緻梳理過往失敗的經歷,總結經驗教訓,充分認識自己和所經歷的挫折,學會更客觀合理的歸因,什麼是屬於自己的責任,什麼是環境與他人的責任,不放弃自己可以做的努力,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搞清楚這些就是學習,就是成長。
這其實就是重新獲得個人控制感以改善習得性無助的做法。
心理學上有個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家的朱利安·羅特(Julian Bernard Rotter)於1954年提出的一種個體歸因傾向的理論。
羅特根據控制點的不同,把人分為內控者和外控者。
內控者的控制點在個體的內部,他們認為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取決於個體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所以,這種人相信自己能够對事情的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
外控者的控制點在個體的外部,個體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是個人不能控制的各種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們相信社會的安排,相信命運和機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狀況,認為個人的努力無濟於事。這種人傾向於放弃對自己生活的責任。
失敗一定不是完全由單一的個人或者環境造成的,正確合理的歸因非常重要,有利於一個人去做自己可以做的努力,控制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肩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即接受不可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然後還有能力區分這兩者的區別。
除了正確的歸因,建立內在控制點,改變習得性無助還可以從小事做起,確立小目標,積極行動,在小事上累積成功的經驗,同時學會欣賞和認可自己,進而建立和增强內在的信心。
一件件小事上的成功有利於恢復一個人曾經被打擊的信心,成功的體驗可以沖刷失敗的體驗,帶來自我效能感,即我能行的感覺,也有利於增强ta的個人控制感。 p>
進而由小成功變成大成功,形成成功的滾雪球效應,最終讓一個人變得自信和充滿內在的力量。
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金字塔不是一日建成,一個人變自信和變有錢一樣,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有句英文:Pain is inevitable,Suffering is optional.
村上春樹翻譯為:"痛楚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
同樣,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無法避免,但是,是不是放弃,是不是破罐破摔,我們卻可以選擇。
最後,願你面對失敗,依然堅持嘗試、努力和不放弃!
今天這篇有關習得性無助的文章,有沒有激發一些你的思考?歡迎給我留言你的感受和想法。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給meiya點個贊吧!
注:參考資料:MBA智庫·百科習得性無助詞條
阿倫森《社會心理學》侯玉波譯
作者簡介:meiya,暢銷書作者,心理諮詢師,四年心理諮
下一篇:我只想為白宇慟哭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