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設定好的"遊戲玩家"?
在最新熱映的電影《失控玩家》裏,有一個有意思的情節:
一個叫蓋的小哥,本來是遊戲《自由城》中的NPC(非遊戲玩家)。在設定中,他是一個銀行出納員。在意識覺醒之前,他和絕大多數NPC一樣,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比如,每週一早晨,他會跟金魚說早安,打開衣櫃穿上藍襯衫,然後走入街角咖啡館,喝一杯"中度烘焙"的咖啡,再跟自己的好友巴迪到銀行上班。太陽每天升起,"蓋"的人生劇情,也是每天地重複迴圈。
觀影至此,我突然有一個聯想。如果說NPC的人生是被遊戲開發者設定好的,難道現實中有血有肉的我們,就擁有"人生或情感劇情"的自由選擇權嗎?
我曾聽過很多真實的故事:
"不管跟誰談戀愛,我都是付出更多的那個。他們折磨我,不把我當人看……"
"六年談了三段感情,每次都是"第三者",每次都痛得遍體鱗傷,卻還是學不了乖。"
"每次分手,都是同一個原因。男人說我太控制了,跟我在一起窒息得喘不過氣來。我也不想這樣,可是根本忍不住要查對方的手機……"
他們長時間陷入在一種"情感模型"中,無論換了誰拍拖,一切都沒有什麼不同。難過,痛苦,迷茫,抓取,遊弋,沉溺……仿佛遊戲中"蓋"被設定好的"人生程式"。
這一切都是為什麼?這些被設定好的"程式"又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獲得自由呢?
被設定的"情感模型"是什麼?
接下來,我將從"配角"和"劇情"兩個角度來深度分析。
1配角VS移情的勾引
女友小R曾說起一個感覺:
"當那個男生第一次蹲下來給我剪脚指甲的時候,我感覺到腦袋嗡地被撞了一下。好像有個很遠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對自己說,完了,完了……"
她的預感非常准。那個長相普通的男生,後來成了小R的男友。兩個人相處的過程,可謂是充滿戲劇性的色彩。比如,對待小R的資訊,男生常常不回。
"我早上給他發消息,中午給他分享視頻,他總是隔很久才回我,大部分情况是不回,也不解釋。也許,他覺得任何事情都比我重要,覺得這段感情不值得他花一點兒時間和精力去維護,那種感覺真像荒原。"
為此,她溝通過,賭氣過,分手過。最後,男友巋然不動,小R卻耐受不住分離的痛苦,自己跑回去求複合。
"太沒自尊了,我知道。"小R沮喪地說。
借助理性,這位男士並沒有讓小R體會到被愛、被寵、被珍視、被呵護等積極的情感體驗,相反卻是各種被忽視、自我價值拉低,並不斷地陷入自我懷疑。那為何,她還是無法控制地要回到並且待在這段關係裏呢?
也許,那個剪脚指甲的畫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量。
在小R的童年記憶裏,母親在外工作,偶爾得回家便成了稀罕事。因為只要母親一回家,就會給她編辮子,剪指甲。那個時候,她才能對其他小朋友自豪地說,"我媽媽回來了"。
所以,成年以後的小R才會在一個給自己剪指甲的男生面前,聞到了宿命般的氣味。那裡麵包含的是一個充滿不安和低價值感的留守小女孩,對母親的深度依戀和渴望。她一次又一次地回到男友身邊,象徵著一個孩子不斷地趨向母親的懷抱。
換句話說,小R對男友產生了一種移情之愛,它缺乏現實基礎,是一種退行狀態下的兒童之愛。但是卻令小R神魂顛倒,不可自拔。
畢竟哪個孩子能抵擋與母親融合的感覺?那是一種生物的本能,對母親的依戀令人安全,放鬆,幸福,甚至連神經系統中都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情感糾葛,其實只是自己與自己的糾纏。跟你演對手戲的那個人,只是你生命中的一個配角,自你的移情勾引處款款而來。
2劇情VS強迫性重複
如果說,移情讓我們尋找到了"對手",那麼决定我們"內心劇情"走向的,則與強迫性重複不無關係。
有網友說:"我小時候受到父母太多的干涉,所以一直渴望在關係中獲得很多自由。可是到頭來,我的另一半卻是一個充滿操控欲的人,他控制我穿衣、社交、對我諸多評判,令人倍感窒息……"
你看,我們就像在上演一部非常熟悉的情感電影,裡面的劇情早已熟門熟路。在這部電影裏,你和對手不斷耦合,上演著諸如"控制與依賴""討好與被討好""背叛與被背叛"等劇情。
同時,你也體驗到很多的憤怒,痛苦,委屈,酸澀……活生生的情緒,叫囂著,呼喊著,讓你體會七情六欲之苦。
過去的經歷不斷在當下上演,你看到自己化身為推著巨石向上艱辛攀爬的弗弗西斯,永遠面臨著巨石一抵山頂便滾落的結局。
這就是"強迫性重複"在起作用。而這樣的重複,可能有幾種隱含的動力:
1是與穩定性有關
你的"虐戀劇本"早已穩穩躺在你的人格體系裏。
早期和父母的互動,經過無數次的重複已經內化成你內在的一種穩定人際關係。它包含你對他人的一種本能的認知、情感體驗、以及行為反應。
比如你曾被父母牢牢控制,所以成年的你哪怕違逆伴侶一個小小的要求,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就像巴甫洛夫的狗狗一樣,這種穩定性裏包含著形成的條件反射,亦或是一些力比多的固著。
2是與熟悉性有關
熟悉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
曾經有這樣一個研究,實驗者讓被試聽很多的歌曲,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給這些歌曲打分。結果,那些得分更高的歌曲通常是被試所熟悉的。
所以,雖然我們曾被父母過度控制,忽略或是粗糙地對待過,但同時,這些粗糙的對待也在我們的身體裏留下了一道道深刻的痕迹。
當成年之後再去重複這種劇情,感受這些痛苦時,你會體驗到類似瓊瑤劇般充滿戲劇性的張力和衝突,就像吃上一口麻辣沸騰的毛血旺一般,讓你對這段情感和伴侶的體驗更加深刻,甚至會產生一種"命中註定的人"或是"轟轟烈烈的愛情"的感覺。
同時,在對這些痛苦反復咀嚼的過程中,我們也感到一種和早年客體熟悉的連結,感到自己是活著的,感到自己不是無根的野草,而是有所歸宿的。
3是與掌控性有關
當我們是一個孩子時,痛苦是被大人戳破的氣球,令人痛苦和恐懼。當我們是一個成年人時,我們學會了在別人戳破氣球前自己先動手戳破。氣球雖然也破了,但這一次卻令我們獲得了隱秘的掌控感。
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對於一個飽受創傷的心靈來說,這並不難理解。
當我們把內心的情感漩渦不斷地向外投射出去,與他人展開一段情感糾纏,也許會感覺到難受,沉淪,很不舒服。但同時,你的潛意識卻在偷偷竊喜。
因為,我們給了那個黑暗處失聲痛哭、懷着創傷的內在小孩再來一次的機會。去改變過去的錯誤,修正那些扭曲的過往,"母親的控制""父親的忽略""離散的家庭""重男輕女地對待"……重新證明自己是一個值得好好被愛的人。
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就像海倫之於特洛伊
上一篇:懂事的孩子,其實都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