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喬家的兒女》,講述了一個家庭,從改革開放初期橫跨30年的生活故事。
故事剛剛開始時,這個家庭媽媽就難產去世了。
最大的兒子喬一成只有12歲,下麵還有兄弟姐妹4人。
喬家的老爹又是一個極其不可靠的利己主義者,有了錢還要自己喝酒打牌,以自己工作很累為由,幾乎不關心這幾個孩子。
作為大哥的喬一成,從小就又當爹又當媽,承擔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
大哥真的太好了,永遠都這麼溫暖,這麼為人著想。弟弟妹妹有什麼事,不管嘴上怎麼數落他們,自己都沖到最前面去解决。
在戀愛中,他繼續扮演"大哥"的角色,把愛人照顧得非常好,就算對方做錯事,他也從來不責備。
就是這樣的好大哥,卻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
很多網友說編劇不公平,其實,這恰好是最真實的地方。
一個很好的人,不代表他擁有幸福的能力。一個看起來比較"作"的人,未必不幸福。
都說婚姻要看一個人的最低處,最弱的地方,是因為一個人最低處是他最本性,最真實的"本我",也是因為一個人暴露自己需求之後,別人才能更好的滿足他。
有時候,"好人"不幸福,"壞人"擁有愛,正是如此。
婚姻失敗,只因他沒有缺點
有的人的"好"是從小不缺愛,需求被充分滿足之後,整個人散發出善良的光芒。
而有的人的"好",是生活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為了生存而壓抑的成熟。
喬一成很明顯是後者,他的好代表了他的"超我"。就像頭腦中一直有一些聲音在鞭策他一樣:你要照顧弟弟妹妹,你要懂事,你要爭氣。
那個對自己高要求的超我,並不是他最真實的內心。
他真實的內心,是那個12歲時,失去母親之後被迫長大,沒有被認真呵護過的孩子。
可到了親密關係中,他依然壓抑著內在小孩的需求,把在原生家庭中作為大哥的成熟,在親密關係中強迫性重複。
第一段婚姻中,他明知道妻子葉小朗不是真的喜歡他,只是想要出國把他當成跳板,可他還是無怨無悔地給葉小朗的原生家庭掏錢,給葉小朗錢讓她出國。
至於他自己的需求呢,沒有人在意,他也不會去說。
第二段婚姻,妻子項南方出生在一個三觀正的家庭,從小不缺愛。可是結婚的時候,喬一成才發現項南方是高官家的女兒,從小住在小洋樓裏。
面對這樣的妻子,他的自卑無處遁形,他覺得自己的需求會給人添麻煩,是羞耻的,他只能更加壓抑真實的自己,假裝自己永遠不會麻煩別人。
在小說原著中,他和項南方是離了婚的,但是在劇中只是以婚姻危機的形式出現。
不管哪種,都在向我們揭示:一個"好人",很可能不能擁有一段幸福的關係。
民間有句俗語: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不會哭的孩子,只能忍著自己的饞與餓,假裝自己毫不在意。
愛人沒有看到你真實的需求,一直與你製造的外殼生活。
他們觸碰不到真實的你,距離感不僅讓他們無法滿足你,也讓他們患得患失覺得你不在意這段感情。
會作會發脾氣的人,更有人疼愛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往往會把對方當成理想的父母,甚至當成我們的治療師。
我們把自己的不安與恐懼,自己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反復向對方索取。
這應該是戀愛中,最真實的狀態。
我們會希望對方的順從、關心、照顧,只有這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是被愛的。
自然的,我們也會吵鬧、撒嬌、威脅,通過這種管道證明對方不會離開。
不管我們怎麼鬧,怎麼作對方都一如既往地愛著我們,就像小時候我們一哭鬧,父母就過來哄我們一樣。
這樣"一作就被滿足"的感覺,讓我們恍惚覺得自己是一個全能人物,呼風喚雨,所有人都在掌控之中。
在這些時刻,我們像個小孩一樣,那才是真實的自己。
我們只有暴露自己後,才能反思自己不安感的來源。伴侶只有在看到我們真實的自己後,才知道我們在恐懼什麼。
《喬家的兒女》中,三麗和王一丁算是比較幸福的一對夫妻了。
在剛結婚初期,王一丁也像大哥一樣,是個只會對別人好的"老好人"。
可是那時候,三麗和他的感情並沒有那麼和諧,她不管怎麼生氣,對方都是那副老實的面孔。像一把軟刀子,傷人於無形。
後來經歷了一次車禍之後,王一丁失去了生育能力,從此他變了,他開始對三麗發脾氣。他喊著叫著,讓三麗跟他離婚。
其實,他沒有變,他只是讓自己更加真實了。
王一丁是領養來的,因為養母生不出孩子。
沒想到,領養了他之後,養母卻生下一個兒子。王一丁被蒙在鼓裡,以為自己和弟弟是一樣的。
可是養母早就開始默默偏心,她明裡暗裡壓榨一丁,讓他賺錢去補貼自己的小兒子。
對於王一丁而言,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被嫌弃的那一個,他只能不斷討好,不斷滿足母親的要求。
出了那場事故之後,他的安全感跌到穀底,他像一個孩子一樣,用撒潑的管道證明妻子不會離開,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而每次他暴露脆弱的時候,三麗總會說"我永遠不會離開你",王一丁也被這句話治癒,讓自己慢慢建立安全感,用更多的愛迴響給三麗。
一個人變得"作"一點,未必是什麼壞事。
只是我們大多數人,面對伴侶最低處的時候,想到的不是接納與覺察。
先當"作精",再做"大哥"
也許有人會說,按照這樣的說法,大家都去當作精好了,幹嘛全網都嚷著要"嫁給大哥"。
的確,你有你的不安,但並不意味著你可以淩駕在別人的需求之上。
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在"作精"與"大哥"之間,反復切換身份。
有需求的時候,表達自己的需求,對方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扮演善解人意的大哥。
我們也應該對那些在關係中太過於懂事,太追求完美的人說一聲:會撒嬌的人最好命。
最理想的狀態,是在戀愛初期,我們像個小孩
上一篇:培養一顆感受愛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