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了一個詞語:社交牛逼症。社交牛逼症是社交恐懼症的反義詞,形容在社交方面毫無膽怯,無論和陌生人還是半路不睡的人,都能做到遊刃有餘的交談。不怕別人的眼光,不擔心被人嘲笑冷落,令社恐人群無比欽佩。
對於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如果能够有了社交牛逼症,那麼就可以直接將自己多年的症狀給治好了。畢竟與人交流溝通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也是需要一定精力的,大多數人並不喜歡這種社交場合,寧願自己一個人待著就一個人呆著。
但是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難免在工作生活中要跟別人進行交流,要把一件事給說明白,要把一件事給說清楚。說不明白、說不清楚,那麼這種交流溝通就是無效的。所以這時候需要私下進行多次的訓練。人在訓練的過程中,容易讓自己獲得成長。
古往今來,我們總是看到那些一蹴而就、功成名就的人,往往在私下的時間裏默默無聞地學習和努力,甚至是挑燈夜讀,甚至是頭懸樑錐刺股。在一段無人問津的時間裏,就是自己不斷進步的最好時光。那時候他們可以選擇不與別人交流,可以選擇不與別人溝通,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們很清楚自己的未來目標到底是什麼。
如果自己有很多的想法和觀點,無法表達出來,那確實是一種小小的缺失。畢竟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語言的深度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它是沒有天花板的,是沒有上限的。所以古人有雲: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强於百萬雄師。
反觀自己: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懼症呢?如果有,那麼就可以啟用社交牛逼症的概念。
隨著歲月的磨礪和經驗的積累,就會越來越發現一個規律:想要改變原有的系統,必須要有新的理論基礎作為根基,從而轉變自己固有的認知思維。比如以前很多人都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然後就建議多跟別人說話,多去參加一些活動,多去參加演講比賽等等。這是站在社交恐懼症的基礎上進行一種簡易,治標不治本。
但是當社交牛逼症出現之後,這種思維就發生了底層式的改變。相當於不是在社交恐懼症的基礎上進行改變,而是在社交牛逼症的底層框架下進行改變。這時候社交恐懼症這個詞語就會很少出現在自己的頭腦中,那樣就會强化不起來,大腦已經被社交牛逼症給替代了。
這是一個新發現,也是一個新的思維模型。我們就是要在社交方面毫無膽怯,我們就是要和陌生人或者半路不熟的人相談甚歡,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在意了,自己內心就會膽怯了。做我們想做的,幹我們想幹的,結交我們想要結交的人就可以了。
人在一個環境中長時間的生存,就會熟悉這個環境,就容易被這個環境的安全感給包圍了。這時候就需要自己去突破,自己去突圍,更換一個新的環境,在新的環境中去不斷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為什麼每日反思很重要,在反思的同時,就是在不斷磨礪自己的思想。在《肖申克的救贖》影片中,安迪用一把石錘,最終實現了自己的自由之身。
在《絕對自控》裏,馬爾克姆因為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一般人怎麼辦?會熬過這10年,但是他不一樣,開始讀書學習,把能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籍,一本一本讀完,而且還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全部手抄下來。監獄對於他來說已經成為了學堂,自己樂在其中,很是逍遙,最後變得博學。
所以當自己有社交恐懼症時,那就開始用社交牛逼症去進行治癒,每天琢磨、每天琢磨,自己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