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開始探討老年?
admin
2021-09-18 13:43:46
0

原標題:四十歲開始探討老年?

最近讀了一本出版於上世紀90年代的小書,日本著名學者上野千鶴子的《高齡化社會:四十歲開始探討老年》。

很難想像這樣的標題出現在今天的網絡社交媒體上。網友可能會不屑地說:"這是在說四十歲已經開始老了嗎?多陳舊的觀點啊,現在的人四十歲還看著很年輕呢。""不要製造年齡焦慮!"

其實,就是在上野教授寫作這本書的時代,四十歲也算不上老,上野本人當時也正好四十出頭。她在後記中寫道:

"我曾說‘人從40歲就開始老了’,引起一陣哄笑:‘你也太性急了點。’但是,從我自己說起的話,從20歲就開始老了;而漸漸有了‘老了’的真實感覺,是30歲的時候……還有人曾說過:‘對人來說,老的過程就是從呱呱墜地到永遠瞑目之前的整個過程。’"

上野還說:"我現在之所以對‘老’的問題比對任何其他問題興趣都濃厚,就因為對這個我今後就要進入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太無知了。我們總以為自己理解‘老’是什麼意思,但是實際上,我們說出的任何一種‘老就是這個意思’的斷言都會被事實證明是不全面的。"她採訪了各個領域跟老年議題相關的人,從經濟、人際、文學、各國養老政策等不同角度,試圖勾畫出一幅關於老年的全景圖。

三十年過去了,可能我們對"老"的理解也並沒有新增太多,充斥在我們耳邊的,是教我們如何延緩衰老,或者告訴我們"XXX一點都不算老"的聲音。社交媒體的上爆款文章,往往是誰誰勵志地保持"凍齡",誰誰又是"不老女神"之類的神話。仿佛只要維持外表的年輕,保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老"就是一件可以無限延期,甚至永不到來的事情。

但爆款文章無法告訴我們的是:當衰老這件無法避免的事情終於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如何面生理心理的一系列變化?

也許,恰恰是因為談到關於"老"的話題時,多數人都太焦慮了,才那麼需要"凍齡"的神話送上一碗雞湯。我們都不想老去,想到老人仿佛就是被放弃、失去魅力和價值的形象,而關於"老到底是什麼"的嚴肅討論終究是太少了。

但這不代表人們真的可以繞開這個議題。我在諮詢中也碰到不少40+的來訪者,占來訪總數的大概一半,他們有的看起來很年輕,有的事業仍然在上升期,但或多或少都會提及衰老與死亡的話題。

四十多歲是個很特殊的時期,雖然多數人正在年富力强的階段,但白頭發和皺紋出現,代謝下降,身體變化的序幕已經徐徐拉起。事業上,不同人有不同境遇,多數人在工作中感到已經觸到天花板,不再有初出茅廬時的雄心壯志;但也有人覺得"再不瘋狂就老了",反而想要過一種新的人生。此時他們的父母往往面臨衰老甚至死亡,偏偏孩子正在青春期或者即將離家……

可以說,40+的人們,正是尚未老去卻正適合開啟這番思考的人群。太年輕可能無法感受到衰老的重量,而真正老了又未免失去了準備的機會。而且這個階段生活不像年輕時那樣動盪,但人格靈活度仍在,有資源也有機會去成長和改變。

也許有人問:四十多歲為什麼還要成長呢?那是因為,慢慢老去的過程中,很多人生的重大考驗會漸次浮出水面,人格中薄弱的部分在青年和中年時期也許還可以應對,到老年時卻可能呈現出問題來。下麵我們初步探討一下其中幾個主要的議題。

生與死

書中提到,60多歲的人信教明顯高於20多歲的人,上野說: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沒有教人們如何正確地走向死亡的緣故。即使有一些老年人的互助團體,也只能解决"活的管道",卻不涉及"死的方法",因而競爭不過宗教團體。

可以想像,當人真的走入暮年,不得不面對"人是有死之身"這一根本命題,生活上被照顧得怎樣細緻都不能移除心中的死亡焦慮,這時人是很容易抓住任何可以寄託的東西的。

關於生與死的追問,哲學家們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思考與論爭。但具體到每個普通人,又怎樣去面對這麼龐大的命題?精神分析認為,這時,實際上人們很像又回到了嬰兒早期的經驗:內在具有的功能,决定了是否可以調節、緩和死亡帶來的原始恐懼。

如果嬰兒在和父母的關係中,能充分感受到被理解,並且能將這種感覺內化,成為涵容的、比昂所說的"人格中激發成長"的部分,嬰兒的原始恐懼就能被緩解,也能够忍受挫折和失落。到了老年,面臨最大的恐懼時,這部分功能能再次幫到人們,而如果內在世界缺乏這部分東西,則可能因為慌亂焦慮而採取各種不成熟的應對管道。

事實上,死亡焦慮貫穿人的一生。當人步入中年時,死亡的腳步聲已經隱隱能够聽到,只是由於每個人採取的防禦管道不同,導致實際感受和應對管道大相徑庭。比如有些人在中年時反而開始尋找自我,或者嘗試新的事業,正是因為意識到"以前好像沒有真正活過"。而真切擁有過"活過"的感覺,面對死亡自然會從容很多。

而被很多人調侃的"中年油膩男"追逐佔有小姑娘的行為,可能也是另一種試圖克服死亡焦慮的嘗試。只不過這種管道是以佔有年輕的肉體的行為,試圖去否定自己身上正在發生的衰弱,以及財富、地位也無法挽留的喪失。

成長或退化

死亡當然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喪失。除此之外,人在步入老年後還有面臨一系列的喪失:父母和朋友的離世、退休離開工作崗位、身體機能不如從前……如何面對這一系列的失落,是非常大的考驗。

面對這些,人們當然會想辦法保護自己,儘量少受到衝擊,這時自然會採取各種防禦管道。人們常說"老小老小",正是因為有些人採取的措施是回到像嬰兒或青少年的行為,比如把內部衝突投射給身邊的親人,或者用行動化代替內部的思考和消化,用來排除難以忍受的內部衝突與壓力。但也有人抗拒回到早年的心智狀態,反而發展出新的經驗,進入成人的心智狀態。

多數情况下,過去學會的那些逃避痛苦的方法,此時會再次登場。也許有人會逃避這一切喪失與衝突,否認年歲漸長這一事實,也無法哀悼已經喪失的東西。但如果哀傷與失落過於强烈,早年的人格也許會自尋出路,採取跟之前不同的管道。是逃避痛苦,還是去改變,將痛苦在心中實現轉化,决定了一個人漸漸老去之後的樣貌。

比如,在面對"退休"這件事時,可能會引起抑鬱和焦慮。此時工作作為重要的生活方式以及"保護殼"一樣的功能不復存在,因為工作建立的關係也會面臨衝擊,人們會痛苦地覺得失去了重要的目標和意義。

此時內在可能湧現很多複雜的情緒,比如失落、空虛、嫉妒、憤怒等。而這些情緒太强烈的話,又可能去否認或逃避它們。

中年人還沒到退休,但如果此時面對職業天花板,往往也開始要品嘗類似的情緒或感受了。

在今天大力歌頌青春與美貌的網絡社交媒體上,"老去"這件事或多或少被忽略,或者不被尊重。這會加劇人們逃避面對的可能,比如保持身體的健康或活力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背後的動力是和時間賽跑,否認老之將至,也失去了跟自己內在對話的機會。

我們會看到,有的人老了之後變得柔軟、溫和,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樣子,而不是"應該"怎樣,成為那種"智慧老人";相反,有的人變得苛刻、傲慢,僵化不可改變。這其實取決於面對生命出的難題時,我們到底是選擇面對、成長,還是逃避、否認。

依賴與獨立

依賴與獨立的衝突也是人一生的課題,但在老年階段會變得尤其尖銳。這是因為,人生最後幾年裏,很多人再次回到"必須有人照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