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根據中國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受抑鬱困擾的青少年高達24.6%,如果再加上兒童期的孩子,這個數位會更大。
兒童抑鬱症不僅發病率高,也存在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給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帶來很大影響。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以下三方面:
情感方面:患兒表現為情緒低落,體會不到愉快感,悲傷,容易發脾氣。對玩不感興趣,甚至自暴自弃,嚴重的會出現自殘、自殺觀念或行為。學齡期的兒童可以用語言描述自己的心情,比如"心情不好"、"玩什麼都沒勁兒"……幼兒或學齡初期的孩子有時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心情,可能會表現為經常哭泣、對刺激反應緩慢、行動緩慢、睡眠差、食欲下降。
行為方面:患兒可以表現出外化性行為問題,如上課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變得不聽話、反抗、不好管教、在學校不守紀律、跟同伴關係不良,甚至會出現打架、翹課等違紀行為;患兒也可以表現出內化性行為問題,如變得孤獨、退縮、不愛說話和社交,不與同伴玩耍等。
軀體方面:年齡越小的患兒軀體症狀越多,如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或新增、頭痛、頭暈、腹痛、胸悶、氣促、呼吸困難,有的孩子還會出現尿床。
家長通常很難接受孩子患上抑鬱症。經常會有家長反問"我家孩子沒有自殺,這肯定不是抑鬱吧?""孩子現在青春期,所以脾氣大,怎麼會是抑鬱症呢?"……
瞭解了兒童抑鬱症的表現,我們就會明白抑鬱症的孩子表現真的可以千差萬別!像琳琳這樣年齡相對較小的孩子,對於情緒的表達還不够清晰和準確,會經常表現出肚子疼、頭疼、心慌等身體不舒服。也有很多孩子表面上看起來跟平時沒什麼兩樣,也能正常跟同學交流,也可以堅持上課,但內心卻非常痛苦、壓抑,最後實在堅持不住了才會選擇就診。也正因為如此,孩子的病情很容易被周圍人忽視,從而延誤抑鬱症的診斷和治療,給孩子帶來更多影響。
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那為何抑鬱症會找上花季少年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孩子太脆弱、抗壓能力太差或者缺乏歷練嗎?這是對兒童抑鬱症的一大誤解!
兒童抑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
研究表明,患有"抑鬱症"的父母,其子女出現抑鬱的概率會更高,特別是在兒童期和成年早期。囙此,家族中有抑鬱症患者的孩子患抑鬱症的幾率會更大。
環境因素也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家庭環境在抑鬱症的起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孩子缺乏父母關愛、受到父母的言語暴力、或者與兄弟姐妹關係不良等,都可能導致抑鬱症發生的概率新增。孩子也面臨著高强度的學習和緊張的人際關係,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中,孩子也更容易出現抑鬱症。但兒童抑鬱症的發生是在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現的,並不是某種獨立因素導致的。
當發現孩子出現了抑鬱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可以請專業人士為孩子做全面的評估。專業人士會與孩子及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及關係密切的人面談,以全面瞭解孩子的臨床症狀、家庭結構及功能,有無重要生活事件作為誘因等。
其次,家長可以嘗試改變養育管道,對孩子做到多聽、多做、少說。家長要認識到兒童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多耐心聽孩子的述說,看到孩子的痛苦,接納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表達不良情緒。多做有利於緩解孩子壓力和痛苦的事情,比如多陪伴孩子,增進彼此的瞭解和感情,多看到孩子的進步和閃光點,適當降低孩子的學習壓力和目標,不能把上學作為病情恢復的唯一標準。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鼓勵和保證,少說斥責和責備的話。
最後,家長需要努力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孩子生病,父母都焦急萬分,有時會比孩子更不安。父母之間確保良好的互動,家庭成員之間多關愛,創建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面對孩子生病保持耐心和冷靜。
當抑鬱症來襲,孩子遭受著巨大痛苦,家長心力交瘁,老師也擔心著孩子的身心健康,這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和挑戰!但兒童抑鬱症並不可怕,因為我們現在有很多對抗它的方法,當發現孩子出現了抑鬱症的表現,請一定不要諱疾忌醫,儘快向專業醫生求助!在孩子、家長和專業人士的努力下,定會尋找到適合孩子的干預方法。只要我們一起努力,抑鬱症終會消退,孩子終會重回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