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接受自己的力所不能及|微課講稿
admin
2021-09-23 22:24:48
0

原標題:請接受自己的力所不能及|微課講稿

"醫心相伴"

基層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文宣項目組

前言: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醫心相伴"項目聚焦於對基層醫務人員展開心理健康幫扶工作,幫助他們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准,同時將心理關懷融入醫療過程,改善醫患關係,優化就醫體驗,幫助就醫居民更好地管理自身的身心健康。

現時實踐隊已錄製8節微課並在B站/知乎等平臺發佈,本篇文章將展示"共情疲勞"一節的視頻內容與講稿,完整版的8節視頻微課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歡迎去B站關注我們,給視頻一鍵三連嗷!

講稿

共情疲勞是助人行業從業者常見的心理困擾之一,對醫護人員來說,在醫院工作,見到的生老病死比常人多得多,人心都是肉長的,幾乎不可能不會對病人產生共情,"見彼苦惱,若己有之",將心比心地理解病人的痛苦

但一直共情可不是好事兒,這些慢慢積攢的共情可能成為一種壓力,在超出界限時讓助人者感覺對他人共情的興趣與能力降低了,你還可能會為此感到內疚或痛苦,這其實都是你陷入共情疲勞的表現[1]。

//共情疲勞的表現

16年一項問卷調查了10所醫院的近1000名護士,發現當中有70%左右的人存在共情疲勞的問題[2],共情疲勞這麼普遍,大家可能會關心一個問題,就是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陷入共情疲勞中呢?< /span>

我們可以通過記錄自己在工作中有沒有出現下麵這些想法或者感受,來幫助判斷這個問題:

情感方面:

  • 對病人的同情心下降
  • 感覺自己無法分擔或減輕病人的痛苦
  • 上班時心理疲憊、力不從心
  • 上班時情緒耗竭、提不起勁兒
  • 掌握新技術沒有以前開心了
  • 治療患者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减少了

認知方面:

  • 懷疑自己治病救人的能力
  • 懷疑自己職業的價值
  • 覺得自己不算是個成功的醫護工作者、陷入自我否定
  • 反思自己選擇這個職業到底對不對、感到迷茫
  • 腦中閃回過患者的創傷畫面

行為方面:

  • 專業失誤(誤診、診療方案有問題)增多
  • 治病救人的能力和工作滿意度降低等。
  • 可以回避需要共情的時刻
  • 面對許多患者時感到疲憊、感覺身體被掏空
  • 因為上述的這些問題而失眠

上面這些共情疲勞的症狀與PTSD,即創傷後應激障礙有非常多相似之處。

但不同的是,PTSD是直接接觸了令人痛苦的創傷事件,共情疲勞是間接地看到、聽到別人經歷創傷事件,自己並沒有直接經歷[3]。在醫護領域,病人易得PTSD,救助病人的醫護人員易得共情疲勞,只是他們兩者表現的症狀十分相近,如果你對PTSD有所瞭解的話,就能更好地理解共情疲勞了。

//共情疲勞的影響因素

只有更深入地瞭解共情疲勞的影響因素,我們才能更好地預防它,總的來說,共有三方面的因素:一個人基本情况,個體心理特徵,還有就是環境因素[4]。

一、婚姻狀況

研究發現,從醫年限長、已婚的醫生更容易產生共情疲勞[5]。這些醫生比剛入職的青年醫師有著更豐富的人生經驗,他們看到病人的痛苦,更容易聯系到自己的經歷,所以對患者的共情程度會更深,也囙此更容易產生共情壓力,更容易引發共情疲勞。

此外,已婚的醫生不僅要面對醫院裏緊張的工作,還要兼顧家庭生活的壓力,家庭事業兩邊顧也是讓人更容易出現身心問題。

二、共情能力

"共情疲勞"與共情能力也有關係,共情水准越高的醫護人員,越有可能產生共情疲勞。所以情感細膩、高共情的特徵對醫護人員可能有時會增添無形中的壓力[6]。

三、工作滿意度

另一方面,對工作更滿意的醫護人員會更不容易產生共情疲勞,病人健康出院的時候,家屬滿懷感恩的時候,同事互相鼓勵的時候,這些時候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慰和充盈,能够抵消掉共情疲勞的問題。

四、自我復原力

咱們的自我復原力也能很好地預防共情疲勞。復原力作為心理能量中最重要的資源,是我們適應逆境的能力,復原力越强的個體,就越能更好地抑制或克服共情疲勞的產生[7]。

五、環境因素

護理人員工作時間長、强度大、很有可能經常面對患者死亡,共情疲勞就會更容易發生[8]。以新冠肺炎的爆發為例,在武漢封城的時期,就有大量當地的醫護人員出現了共情疲勞的問題。

除了大環境的影響,醫護人員的周邊環境也對共情疲勞有影響。研究顯示,ICU、感染科、產科這些急危重症科室的醫護人員比其他科室的共情疲勞程度更高[9]。

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也少不了周邊人的支持,從親朋好友到領導同事,感受到他們支持的話,醫護人員就能更好地自我調整來抑制共情疲勞的發生。

//怎樣緩解共情疲勞

如果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有共情疲勞傾向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儘量做到下麵這幾點:

一、做到適當的休息和放鬆

在生理方面,可以保障一定量的睡眠,吃完飯後也可以閉眼靜養10分鐘。對於身體、心理、精神上的一些警示訊號,例如職業倦怠、疲勞超載等情况,還有身體亮紅燈時要及時識別,合理規劃自己的工作時間。

主動與其他工作人員溝通協調輪班,規定自己什麼時候必須抽出時間吃會飯。與此同時,在高强度工作後強制自己休息片刻,坐著喝口熱水,簡單和身邊同事聊兩句天等等。

醫護工作者是白衣天使,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是會累,也是需要休息的。咱們醫務人員一定要識別個人極限,做職責範圍內且能勝任的工作,適當休息。同情心不要光用在別人身上,你也可以把它留一些給自己。

二、確定生活和工作的邊界

避免休閒時間過度關注病情和捲入自身情感,讓自己下班後有單獨生活時間恢復能量。

無論是泡一杯熱茶,洗一個舒服的熱水澡,看幾頁書,做一會運動流流汗,亦或者看一集喜歡的電視節目等等,都可以讓你從緊張的工作中回歸到平靜的日常生活裏。

三、盡可能地專注於當下

作為醫護工作者,越來越多的患者,緊急的病情,無處安放的壓力都湧向了自己,這會讓自己的大腦一直處於不停歇的運轉狀態。

越是這個時候,作為醫護工作者,就越要盡可能地避免因過度思考過去和擔心未來帶來過多的焦慮。

你可以選擇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在心中默默告訴自己:"我可以平靜地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物,勇於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物。"

工作時將自己的注意力都專注於每一項工作本身,休息時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吃的每一口食物上、聽的每一首歌曲裏、又或者什麼都不想,放空自己,感受自己的所思所想。

四、積極的認知重評

另外,我們也可以用積極的角度去看待生活、慶祝好事發生。出於生存本能,我們大腦具有强烈的消極傾向,這說明我們更有可能去注意並記住那些消極負面的事物。

但是,大腦後天也是可以被訓練的,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感受我們所看到和體驗到的美好、積極的事物,讓自己更多地去關注正面的事件,提高我們的幸福感和對生活的滿意度。

與此同時,積極肯定自己的工作,提高自我效能感,看到自身成長,讓自己對未來充滿希望感。

五、與同伴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