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整理,學習斷舍離,能讓你變得更好?
admin
2021-07-16 00:43:18
0

原標題:熱愛整理,學習斷舍離,能讓你變得更好?

在電影《孤男寡女》中,鄭秀文飾演的女主角有個特殊的癖好,在情緒失控的時候,喜歡瘋狂地收拾衛生,擦乾淨周圍的一切,尤其是刷馬桶緩解情緒,這個習慣似乎有著某種"傳染性",愛上她的劉德華,電影的男主角,在以為自己失戀的時候,居然也刷起了馬桶。

那麼,外在的整潔或混亂,是否對應著我們內在的狀態呢?

對控制感的需求

這個世界上控制欲最强的生物,可能是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他們希望可以完全擁有自己的母親,自己的所有需要,外界都可以完美回應。

而進行控制的主要管道是哭泣,而這眼淚不僅僅是表達悲傷,也有可能是控制欲受挫後的憤怒,身體難受或是饑餓。

當然,成年人也可能會因為這幾種情緒哭泣。

有經驗的媽媽可以從孩子的哭聲以及相對應的行為中,感知到他們的狀態。

理想的情况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母親的愛,嬰兒全能般的控制感會和現實達成和解,處於自己和外界都可以接受的狀態。

此階段如果被長期的忽視或是破壞,部分的需求處於壓抑的狀態,成年後往往通過某些特別的管道體現。

比如:對整理和清潔的嚴格要求。

網上有個學生留言吐槽,媽媽每次都强行幫她收拾屋子,反復要求查看微信和QQ的聊天記錄,那些常用的東西也被收納裝到了什麼地方,最後搞的東西放到哪都不知道,每次都要去問。

這種情況下對屋子的整潔的要求,是一種象徵性的控制行為,通過控制屋子裏物品擺放,來表明自己可操控的疆域。

就像嬰兒想要控制整個世界一樣,這個屋子,就是她的世界,包括屋子裏的家人,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是連接在一起的"母嬰"共生狀態。

有的個體可能在工作或者其他的方面,難以滿足這種需求,就會找到那些容易控制的部分,去控制愛人或孩子,包括整理和清潔。

只是有時候會帶來一些破壞性。

這種控制欲可能會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一點的孩子可能被強制的進行如廁訓練,年齡較大的兒童,會被要求反復洗手,從穿衣到洗漱用品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作為被控制的一方,如果沒有按照要求行事,就會遭到懲罰,或者感受到劇烈的情緒,整個家庭的氛圍呈現出非常緊張的狀態。

只要這種清潔和整理的需求,沒有嚴重侵犯到他人的邊界,就是相對健康的狀態。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個嬰兒,當然可以象徵性的滿足內心的某些嬰兒化的需求。

對"骯髒"的清除

記得某本書中,講述了女主人公,嫁給了一個不愛的男人,每天都要反復洗澡,並把屋子收拾整理乾淨,用這種管道每天除去自己身上老公的味道。

我們人格中有個叫"超我"的部分,秉承著道德的原則,對那些不符合倫理法規,或是和社會普遍的規則和風俗背道而馳的事情,施加壓力,甚至展開攻擊,超我是在和父母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區域。

每個人這部分的力量都有所不同,生活中都會潜移默化的受其影響。

比如:有的人在遇到在道德層面無法接受,或是感到噁心的事情,會回家洗手洗澡,看到了那些"不該看"的東西,會調侃自己要去洗眼睛。

如果超我的風格過於嚴苛,就會在生活的很多細節上施加壓力,賦予道德上的負罪感。

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往往會被壓抑,在意識層面起作用,個體難以意識到,在類似的情况下,外在的行為就會象徵性地表達,甚至產生了某種症狀。

比如:在對老公或老婆以外的他人產生了性的欲望,或是認為自己的某些想法和行為,是不道德的,此時產生的清潔和整理,是象徵性地洗去或者收拾感覺某種"骯髒",這是平衡內在的壓力。

有些情况下,超我的力量會對外,認為身邊人的某些行為,是墮落和無恥,不符合"規矩"的,同樣會通過打掃衛生,來洗去這些"壞"東西。

這些沒有意識到的內在變化,創造了外人看起來不可理喻,或者難以理解,近乎與偏執的清潔和整理行為。

對關係的隔離

"斷舍離"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

通過優化家裡那些"多餘"的物品,只留下那些重要且必要的一切,這可能是一張桌子、一套餐具、一盞清茶、一部手機以及一顆清澈的心等等。

甚至還有人請了收納整理師,去輔助斷舍離,通過外在的清理,進而達到某種境界。

這種行為本身無可非議,但可以覺察其背後真正的目的。

泰國的一部電影,講述了徹底踐行斷舍離的女主人公的變化,她强行扔掉了少女時期最愛的雜誌和玩具,裡面有著青春的回憶,還有在年輕時便離開家庭的父親,留下的簽字成績單,這是他留下不多的記憶。

前夫彈過的鋼琴、母親攢下的物品、童年全家福的照片,全都被清理乾淨。

雖然那些引起痛苦回憶的東西都消失不見,但痛苦依舊在流淌,她甚至和最好的朋友斷絕了關係。

這種情況下的斷舍離,實際上是一種回避,她的內在並沒有真正的和過去哀悼,建立了真正的邊界。

只是通過强行的切斷了與外界的關係,將自己封印在美麗的外殼之內。

在實際的生活當中,類似的行為雖然有一個高尚的藉口,但那些回避的東西,依舊會通過夢、身心的症狀,或者現實生活中的外在事件,用變形的管道,猙獰著表達著自己的存在。

沒有解决的內在,通過外在的行為强行的製造轉變的假像,只會讓個體更加的痛苦。

內心的房間

生命需要掌控感,對內需要某種程度的自律,促使我們去閱讀、健身或是完成那些獨處時,生活中的種種個人目標。

對外也需要對工作的進度進行把握,通過外界不斷的迴響,和內在的感受,去調整動作。

這一切會帶來某種滿足和安全的體驗,讓個體感覺到充滿了"能量"。

但這種掌控已經蔓延到他人的個人邊界,或是我們需要控制一切,此時就會製造衝突,滿足和安全轉化成了焦慮和憤怒。

和外界接觸互動時,嘗試覺察自己控制的邊界在哪裡,這種控制有沒有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導致親密關係或者工作中的巨大衝突,當他人沒有按照既定的想法行事,內心升騰起的憤怒,是否難以安撫,恨不得要去摧毀對方,或者產生了不成比例的情緒反應,想法設法,也要讓他人"屈服"。

先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感知對方的邊界,然後把自己的"觸手"停留在邊界之外,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些不舒服,不斷的覺察這個過程,就是那種關係模式產生變化時的體驗。

在應對超我的層面,能够感知到這部分的力量,就是轉變的開始。

去覺察在這種狀態下,自己的行為是如何被影響的,以及是如何影響關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