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從經驗中學習》序言、第一、二章
主講:張沛超
張沛超:今天開始,我們一起來閱讀比昂的《從經驗中學習》。
光看這個題目的話,假如說是圖書管理員或賣書的人員,很有可能將這本書放到中小學學習方法一類。比昂這裡的"學習"跟我們通常說的學習是兩碼事,這個學習不是指從另外一個人那裡獲得知識。比方說之前的案例裡邊來訪者問:人的情感是從哪裡來的啊?對這個來訪者來講,人的情感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需要從別人的回答或者書本裏得到,而是必須要從他的經驗中來。那麼。什麼叫"經驗"呢?我們常說的有經驗主義方法,就是做實驗,這裡也不像是現在實證科學所使用的邏輯經驗主義方法。這個經驗是對一個人獨一無二的,或者把它叫做體驗更合適。在比昂這本書裏,他關注網格圖的縱軸,就是我們對於自身、對於他人、對於世界的所有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比昂的回答是從經驗中來。
我們看一看序言。在序言裏,比昂分了九個點來表明這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在第一小節中,比昂說"精神分析的實務,尤其在處理有思想障礙症狀的病人方面,顯示精神分析即使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至少對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觀點"。什麼叫做思想障礙?
齊華勇:思想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人格的功能。
王銘:原文是什麼?
張沛超:Disorder of thought。大家在臨床中應該體會過這樣的感受:有個東西,對於來訪者來說是沒法去想的。如推理的能力,比如說從傅家坡到廣埠屯有幾站路?這些思考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些事情無法成為思考的對象。當他只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他的思想運作過程就中斷了。
黃建模:你說的這部分好像是空白。
齊華勇:是空白?還是破碎得難以組織?像那個水滴,碰到石頭上,四處飛濺。
張沛超:不成形。
最嚴重的不能思考的現象是發生在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的思維症狀,比如說思維破裂、思維被插入、病理性象徵思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知、情、意三者不能協調,並且他們的知、情、意本身都是紊亂的。但每個人的內心裏都有精神病性的人格組織,就是有一部分我們也像精神病人一樣,不能思考。大家知道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中,在應激條件下病人出現短暫的精神病反應,在這個時候,他可以進行思考的能力就代之以見諸行動了。這個見諸行動,不見得一定是他做了什麼,也可能是他陷入沉默了。你問他"有什麼感覺?","沒有感覺","在想什麼呢?""我什麼也沒想"。
齊華勇:就是用行動來表達背後的意義。
張沛超:有可能背後是沒有意義。
林瑤:我想問一下,你剛才說有"一部分是不能思考的",這一部分正常人也是有的。那麼正常人和臨床上有症狀的人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張沛超:是個連續軸,沒有最正常的。
林瑤:是成分上的區別,還是功能上的區別?
張沛超:正常人在應激條件下可能會發生一個K過程的反轉。K就是knowledge,反轉變成-K,他就不願意去分析。也就是說,他發生了佛洛德稱之為"topological regression"的過程,即"拓撲學回憶"或"拓撲學退行"。比如說我們在臨床中,聽到來訪者講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們會昏昏入睡,我們也不願意去想,不再組織任何意義。那麼,我們的思維過程也被打斷了,或者反轉了。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並不是退行,而是說他本來就具有思維方面的缺陷。大家在理解這裡的"思維"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思維與學業上所使用的思維要區分開來。這裡的思維的目標不是客觀知識而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比如認知心理學上有雙分離實驗,就是一個人邏輯思維完好,但另一部分的思維沒有或者說很微弱,而另外一個人這一部分很好,但邏輯思維不好,這說明這兩個人在思維機制上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第二段。"受過哲學思維訓練的人,對於失常的思想流程,通常沒有如分析師那樣的深度經驗;即使是精神分析師,也很少處理這類案例"。在當時,精神分析師將精神分析的標準技術應用到精神病上還是很不常見的,因為它仰仗於自由聯想科技,但是內在思維混亂的人沒有自由聯想的能力。而哲學家們假設的人都是正常的人,佛洛德說過如果一塊水晶摔在地上的話,摔碎的小碎片一定是有規律的,它們顯示了這些晶體結構的微觀部分。那麼正常人的思維在什麼樣的情况下才會暴露出思維本身的過程呢?也就是說,在一些思維有缺陷的人當中我們才能有機會觀察到。我們會發現,我們一直以為很自然的思維過程,原來是如此複雜的。如果說從最原始的思維資料到思維的成果有一個過程的話,有不同的思維缺陷的病人,他們在中間中斷的位置是不一樣的。用生物學的研究為例,生物學用突變體研究法,如合成一個酶需要有好幾個前提,有些突變在這個前提中,有些突變在另一個前提中,通過對不同的突變體的研究才能研究出這個酶究竟是怎麼被一步一步地合成的。比昂也是通過對不同的思維存在缺陷的病人的研究從而探索思維是怎麼形成的。如我們上次所講的縱軸,有些人的思維障礙發生在從β元素到α元素的轉化,有些人發生在由α元素到夢樣思維的過程,有些人發生在夢樣思維到前概念的過程。所以你只要對臨床中有思維障礙的人的現象世界進行逐步地探索,你就能發現人類的知識是怎麼一步一步建立的。不同的人壞的機關不一樣,位置不一樣。就像這一輛車,在哲學家或者經濟學家看來它能跑是很正常的。經濟學家假定一個理性的人在決策中應該有怎麼樣的行為,就是針對一個成品說的。但是對於不能跑的車,可能壞的地方不一樣,哲學家沒有很多的"修理車"的經驗。所以他只關心正常人的思維是什麼樣的,他不關心思維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比昂接下來說"我缺少哲學家的訓練,然而有利於我的是,我曾先後讓瑞克曼和克萊因分析"。當然,克萊因是他最重要的分析師。接下來他說他不確定如何將這些經驗轉達給他人。什麼經驗呢,就是他在對於有思維障礙的人在臨床中的體驗。他接下來說他一度全神貫注於受訓者的精神分析,只有以這樣一個像禪宗一樣的印心的過程將這部分的經驗傳遞給大家。但是他覺得如果只能以這樣的管道來傳播他這部分的理解的話,就像是一個秘傳教派。所以他願意寫一本書,將這樣的體驗帶給大家。另外,比昂也表示,這本書讀起來晦澀,但是不需要在晦澀的地方做過多的停留,如果你能連續讀完的話,這些晦澀之處就會越來越清楚,因為這本書是前後相互證明的。
第五小節,他引用了兩個數學上的概念:function和factor。Function有兩個很重要的翻譯,第一個是"功能",第二個就是數學上的"函數"。函數思想是數學的重要思想。比昂接下來解釋為什麼要使用這兩個術語,而且他是希望保持模棱兩可。他再造了一個概念,或者說從其他學科中借用了一個概念,而並非在原來的意義上使用它,而且他不再使用精神分析流派中已有的概念,他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引起誤解,或者是避免讀者過於天真地理解他的想法。在這一點上,他和拉康很像,他大量引用數學用語,他不想讓別人太懂。比昂更多的是想讀者追隨他的思維過程,而非接受他的思想。
在他的參考文獻中有兩本書,第一本是數理邏輯中很經典的教材,第二本是高等幾何中很經典的教材——比較巴伯的《科學發現的邏輯》。我們大陸都把巴伯——Popper翻譯成波普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