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你被“割韭菜”過嗎?不要氣憤:輸入什麼,往往輸出的也是什麼
admin
2021-10-02 09:52:26
0

原標題:你被"割韭菜"過嗎?不要氣憤:輸入什麼,往往輸出的也是什麼

有時候總覺得一個人的巨大改變,是來自於接受認知資訊的改變。當我們每天接觸的都是正向的東西,那麼整個人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正向的。當我們每天都在抱怨生活的不容易時,那麼呈現出來的生活狀態也是抱怨的。

為什麼看一個人的面相,就知道這個人過得好不好呢?因為通過面相的折射,就會知道這個人背後所呈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比如有些人始終是有孩子氣的,但是有些人經歷過歲月的磨礪,整個人的面貌就是成熟穩重的。

現在網絡上經常出現一個詞語:被割韭菜。很多人理解的是一種智商稅,但是話又說話來,我們從小讀書去學校,不也是要交錢嗎?我們去輔導班上課,不也是要交錢嗎?為什麼那種交錢模式不是割韭菜,而這種參加一些社會課程就說被割韭菜,所以這個邏輯就比較難以理解。

如果能够有幸被割韭菜,至少可以看得出:自己是想要進行改變的,自己是想要進行提升的,自己是想要進行學習的。哪怕是聽到這位老師的一句話,那麼這韭菜就被割得值。

一比特老師在精心準備課程的過程中,往往會付出自己很多的時間和心血在這個課程打磨上,希望這個課程能够帶給大家收穫,希望能夠物有所值。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們總是在老生常談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這些觀點以前沒有覺得有什麼用。但是參加工作後,走上社會崗位後,就會發現,這種意識已經深深落在我們的為人處事上了。

人生就是這樣,關鍵是看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看待問題的管道轉變了,那麼個人的命運就轉變了。有時候就是那麼一瞬間,有時候就是那麼一刹那。所謂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那是沒有將這個道理落實到行動中去而已。比如看書有用,那麼自己是否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看書呢?基本很多人沒有做到。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社會上的苦。那麼自己在學習生涯過程中,自己吃了多少苦呢?

有什麼樣的輸入,就有什麼樣的輸出。為什麼很多人身體有疾病要住院了,那麼在生病之前可能抽烟喝酒熬夜啥的了。就比如一個小小的發燒感冒,可能就是自己晚上沒有蓋好被子,衣服穿得少,被身邊生病的人傳染了等等原因。問題的出現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

當我們應聘到一家公司工作,完成每個月的工作任務,那麼老闆就要給自己發薪水。如果不能够勝任這份工作,老闆就會讓自己走人。自己有價值了,就會用;自己沒有價值了,那麼就不再聘用。所以為啥很多職場人士總是在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呢?因為這樣就可以有身價了,可以選擇的機會多了。

有些人總是在琢磨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也有一些人選擇去一家公司打工,最重要的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出來後就自己單幹。出發點不一樣,那麼所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我們需要什麼,那麼就看我們選擇去做一些什麼。輸入什麼,往往輸出的就是什麼。一個每天都不看書和學習的人,讓對方寫一篇優美的文章,可能是難於上青天。但是一個每天都在進行寫作練習的人,寫一篇文章手到擒來,不費吹灰之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