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千里
(微信ID:zixunzhuli-666)
01
今天,我想分享一種奇妙的感受:相遇,並把這個時刻稱為"相遇時刻"。
這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甚至都不能稱之為"概念",因為它並不存在於腦海中,而是在心靈深處。
描述"相遇時刻"絕非易事,語言和文字出現了明顯的匱乏,我又一次覺得文字只是個符號,面對浩瀚心海它能力有限。
但我又必須盡力為之,因為"相遇時刻"是如此重要,重要到任何親密關係,諸如親子、情侶、伴侶、知己之間若沒有"相遇時刻",那麼,就不能稱這兩個人是親密關係,充其量只是需要和欲望的相互滿足,只是角色裏的責任感。
一個朋友告訴我,那天在電梯中她突然看到父親兩鬢的白髮,之後久久不能移開目光,直到電梯門開她才"緩過神來",父親詫異地問她怎麼了,她抹了把眼淚說沒什麼,進屋吧。
一個媽媽和往常一樣給女兒讀繪本,讀著讀著就把身邊的女兒抱緊不放手,怕一撒手就沒了。
有對夫妻忙了一天,刷完手機,躺下瞬間彼此眼神忽然互動了一下,然後,他們就開始說話,談了大半宿,像是認識不久的情侶。
這三個例子,其實就是"相遇時刻"。
女兒和父親、媽媽和女兒、妻子和丈夫,他們、我們、你們,也許每天都會見面,一起去市場買菜、接送孩子、一同乘電梯、一同吃飯、親子共讀、睡在一張床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甚至不知怎麼回事,忙忙碌碌中孩子就大了、父母伴侶就老了,你也不再喜歡自拍和照鏡子,卻並沒在意這逝去的時光,直到某個瞬間你們依如往常卻"突然遇見"了。
"遇見"讓你開始注意到歲月,注意彼此的存在。
如上面幾比特,在那個時刻,他們看見了對方,看見了眼前"這個天天與你在一起的人"。
然後湧起莫名的感動、感慨——此時,就是"相遇時刻",其他時間,只不過是無知無覺的過日子。
02
習慣了頭腦思考的成年人,在現實中抹殺了想像力,有的只是"慣性思維"。
好像這個世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現實就是現實,無法體驗巨大的想像空間,也就無法理解上面我描述的"相遇時刻"。
前幾天,我在獨自飲酒,鄰桌一大家子人聚會,有3個小朋友在桌子底下"過家家",其中一個4歲左右的小女孩出來好幾次,端著一個盤子,裡面放著不同的"食材"(塑膠玩具)。
有時幾個"菜椒"、有時一盤"牛肉",有時是"多彩的水果",端著盤子問大人:"媽媽你想吃嗎?"、"請問尊敬的顧客您需要點餐嗎?"、"老爸看我做的這個彩虹洋芋"。
大人們的回答則是:"桌上的菜不是更多嗎"、"一點也不像"、"別鬧了一邊玩去"、"這孩子,整天就知道瞎捉摸",有個阿姨說:"哈,這孩子好可愛",最後這話是我聽到的最不傷人也最空洞的讚美。
幾番過後,小女孩噘著嘴再次鑽到餐桌下,她也許意識到了,案頭上的這群成年人不是她的世界,她與這幫大人永不可能"遇見"。
但結局是好的,因為我開始和三個小傢伙玩起來,我們玩的很嗨,我這個"鬍子伯伯"很受歡迎。
那些成年人友善並禮貌的沖我點頭笑,對他們來說,我這個陌生人雖然有點奇怪,至少可以幫他們看孩子,省不少心。
這次經歷並不是"遇見",我只不過傳遞了想要和孩子們"遇見的動機"而已,幾年前的遊戲治療中,我有太多類似經驗,囙此會不自覺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我想說的是,僅僅傳遞某種"想要遇見的動機",對很多人來說也是極其艱難的,因為無處不在的"羞耻感"。
每當我們認為與這理性的世界有一點偏差,羞耻心就會冒出來,告訴你NO,不要這樣,你已經長大了,你只需要遵守規範,只需要考慮如何賺錢養家和職場內卷,這些孩子般的小把戲你是不屑的,並視其為無聊和麻煩。
在這樣的背景下,你天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打卡陪練、奔波在各類特長班路上、與相似的媽媽們相互吐槽,哪裡還會感受什麼"心靈遇見",這又不當飯吃。
你看,一個人的心靈之門關了,就永遠無法體會和孩子"遇見"的快樂。
以此類推,其他關係也如此。沒了"遇見時刻",你的生活、你的關係會更實際,更有效,更容易被認同。
除了偶爾被煽情的電影、綜藝節目亦或是博取流量的短視頻催生一下淚水外,幾乎不再被"感動"。
"感動"是一種很深的情感,包含了人性的交融,包含了純真的期待與夢想,是感情中最"柔軟"的一環,沒有感動的心,就不可能與他人"遇見",換句話說,你的心越來越硬了,這很適合生存。
不敢觸及"柔軟與感動",是成人法則中最悲愴的現實。沒有"遇見時刻"的在一起,關係永遠都隔著一睹無形之牆。
"遇見時刻"就是這麼難以描述,沒經歷過的人簡直無法想像,僅僅是讀我這些描述都覺得不可思議,但經歷過的人總會念念不忘,也會一次次玩味這心照不宣又莫名的情緒。
03
我决定用標題來描述"相遇時刻的樣子",我總結了16條,若你有過其中哪怕一條,也說明你的人生生動的;也許你有過很多,只是沒像我這般表達而已;或者你認為這不過如此。
但我要鄭重其事通知你:這,很重要!絕非"不過如此"。你一定要珍惜帶給你"相遇體驗"的那個人。
如果你覺得還有我沒描述到的"相遇時刻",非常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