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沒有你想要的那種愛情
admin
2021-10-13 16:54:10
0

原標題:這世上沒有你想要的那種愛情

有很多人會抱怨自己的伴侶好像不愛自己。

"如果我老婆愛我,她就該完全懂我理解我!"

"我老公根本不愛我,他承諾我的事情,竟然會做不到!"

"我過得不開心,就是因為對方沒有給我那種我想要的快樂。"

……

在無數伴侶或者情侶的抱怨和吐槽中,不免讓人引起思慮:

很多人要的那些愛,真的存在嗎?

其實,當我們進一步瞭解以後,才意識到有些愛過於嚴苛,過於"眼裡容不下沙子",是投注了太多理想化的愛。

然而,這樣理想化的愛,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存在的。

什麼是理想化的愛

紫霞仙子說:我的意中人是一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騎著七彩祥雲來娶我。

許嵩也在歌裏唱到:上得廳堂也下得廚房,就像我一直在找的靚女。

女生想要蓋世英雄,男生想要佳人伴侶,這似乎是很多人心底的夢。

所以,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也許都會有理想化的追求:

  • 你必須要滿足我的需要;
  • 你要最愛我,把我放在第一位;
  • 你要一直陪著我,什麼都要跟我報備;
  • 你愛我就必須毫無保留,想盡一切辦法逗我開心;
  • ……

可是,更真實的愛往往是這樣的:

  • 很愛你,但不會不顧一切去取悅你;
  • 很愛你,但也不是不能承受失去你;
  • 時常愛你,想要陪伴你,但偶爾也想要自己一個人;
  • 我們的婚姻有些乏趣,但因為我懦弱,就略懂珍惜,我們也就相安無事、不鹹不淡地過著;
  • ……

前者就是想要理想化的愛,後者才是大多現實裏的愛。

所以,如果一個人對愛情有理想化的期待,可能會在生活中頻頻遭遇失望。

比如很多人渴望不變的愛情。

可是,愛是流動的,它不會永遠停留在最濃烈、最融合的時刻。它會發生變化。

還比如很多人會不停向對方求證:"你到底愛不愛我?"

可是,很大程度上,沒有絕對的愛和絕對的不愛,更多的時候,我們感受的愛是兩者的交疊。

而且,每個人對愛情的標準也並不相同。

有人認為甜蜜的儀式是愛情,也有人認為默默付出是愛情,有人認為應該做到百分百的相愛,也有人認為只愛六十分就可以。

因為,理想化的愛很難存在。

它是我們在與別人建立連結的過程中做出的攻擊他人的行為。

它的本質是在向他人施虐,可結果卻是自己受虐,因為我們最終無法得到那種美好。

當然,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理想化的自己,希望自己能影響和左右他人,希望世界是圍繞自己轉的。

但是,有很多事情並不會按照我們的意願來,愛情也一樣。

理想化的愛是一種執念,也是一種自戀。

為什麼有人追求理想化之愛?

小A有這樣的煩惱:"我完全不能忍受一個人不及時回復我的資訊。一旦他長時間不回復我,我就感覺自己要瘋掉,這個時候我就會主動撕裂關係,不想再繼續。"< /span>

由此可知,她需要的愛人是有求必應、需要時刻在場的。

當然,可想而知,小A的追求一定是伴隨著失望的,而她要的或許就是這種失望。

因為她之所以追求理想化,也許就是因為她潛意識裏在破壞關係、從而體驗到自己不被愛。

這要從小A的早年經歷談起。

小A的母親養育功能很差,在小A成長過程中,她對小A要麼語言暴力,要麼完全冷漠。

她一直記得她四歲那年,母親出門,她哭著追在母親屁股後面,摔破了膝蓋。她趴在地上哭得慘烈,可是母親就這樣頭也不回地走掉了。

由於長期在缺少回應的環境下長大,小A長大之後對另一方的不回應特別敏感和恐懼,甚至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但是,需要一個時刻能"秒回"自己的愛人,必定會體驗到失望。

於是,小A就有了機會表達憤怒,而這種憤怒,很有可能是指向早期的養育者的。

還有,有一些人希望能夠和另一半完全融合,就像一個嬰兒在母親子宮內一樣,愛人應該與自己是一體的、未分化的。

  • 如果你愛我,即使我什麼都不說,你都該懂我的心思;
  • 如果你愛我,只要我一不開心,你就該馬上發現,立刻來哄我;
  • 如果你愛我,任何我需要的時候你都應該在我的身邊,為我所有的感受負責;
  • ……

這樣的需求具有吞噬感,感覺要把另一個人吞沒一樣。

如果一個人需要這樣的愛,往往是因為缺少清晰的存在感和自我,所以也少了清晰的邊界感。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說過:存在等於被感知。

"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發現自己是存在著的"。

嬰兒從母親溫暖而驕傲的眼神裏看到了自己的存在,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清晰的自我。

如果養育者沒有提供回應性的養育環境,也就沒辦法形成清晰的存在感和自我,於是,他可能一生都會用扭曲的管道希求被他人看到。

另外,對愛人理想化,或許是自戀的另外一極,在釋放這樣的資訊:只有你非常完美,你才配得上我。

小B就一直希望另一半是完美的。

她發現自己老公可能與其他女子有曖昧。儘管他老公再三表示自己與那女子並無實質關係,她還是不能忍受,一直提起,成了過不去的坎。

她經常和人說,這出過軌的男人就像掉進糞坑的錢,撿起來也覺得噁心。時間長了,兩人之間的嫌隙越來越大。

其實,小B對婚姻和親密關係的要求,是一種理想化的投注。

它在釋放這樣的資訊:跟我建立關係的人必須很完美才行。和一個完美的客體連結,自己也就成了完美的、强大的。

在生活中,有一些自戀發育缺陷的人更容易"理想化附身"。

因為在生命早期,當年幼的孩子發現自己的誇大自體不能掌控這個世界時,通常需要理想化自己的父母,以期盼父母能够繼續提供力量。

可是,如果父母沒有提供恰到好處的挫折,也沒有充當合格的理想化客體,孩子會形成自戀的固著,更容易在成年後的生活中理想化某類客體,以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回歸到平凡之愛

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理想化的愛,而是能够輕鬆相處的關係: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

也借由此,我們才能最終通向幸福快樂。

因為 伴侶 愛人 開心 母親 愛情 都會 一個人 愛我 貝克萊 中國心理學會 工作坊 郭海峰 張維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