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你媽越來越像了"
人生中,是否有一個時刻,你發現自己和父母越來越像了? span>
不是那些閃光點的相似,而是那些你曾經鄙夷、嫌弃甚至厭惡的地方,越來越相似。 span>
朋友小芙跟我說起了一件小事。 span>
前幾天她和老公吵架了,原因是她覺得老公一無是處。 賺錢不多,帶娃水准一般,每天就知道癱在沙發上玩手機。 span>
她就跟老公說:掙錢少沒關係,你這個人至少是積極陽光點的吧! span>你出去健身啊,你去讀書成長啊! span>
說完之後老公覺得非常不耐煩,也懟了她兩句。 小芙脫口而出:我怎麼找了你這麼個沒用的男人! span>
這句話說出之後,小芙瞬間就愣住了。 span>
不光是因為這句話刺耳,更是因為她媽媽總是對她爸爸這樣說。 span>
小芙說,她腦子裏閃現了小時候,媽媽指著爸爸罵他沒用的樣子,爸爸垂著頭憋著怒氣,那幅畫面無比清晰。 她曾經暗暗發誓,將來一定不做媽媽這樣的人。 span>
可是,那天之後,她開始察覺自己為人妻為人母身上的很多事情,她發現自己真的和媽媽越來越像了。 span>
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有這樣的時刻。 突然意識到自己和父母很像,那些我們曾經厭惡的,憎恨的,恐懼的事情,正在我們身上重演。 span>
父母的價值觀,父母的溝通管道,甚至父母的語氣言談,蹺二郎腿的動作,都在被代代相傳著。 span>
即使我們曾經告訴自己"我一定不會成為他那樣的人",可潛意識裏很多動作和思想,讓我們陷入"無形忠誠"。 span>
在看不到的地方,在潜移默化中,我們踐行著對父母的忠誠,最終成為了他們的樣子。 span>
我恨你,也恨我像你
電影《囧媽》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span>
徐伊萬的妻子想要跟他離婚的理由,是他控制欲太强了。 span>
妻子說:"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
而徐伊萬最討厭媽媽的地方,也是媽媽的控制欲。 媽媽事無巨細地關心著他,用付出的名義"綁架"著他。 span>
他跟媽媽吵架的時候,說出了和妻子同樣的話: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你全都設定好了。 這麼多年,你一直鍥而不捨地改造我。 span>
徐伊萬最討厭媽媽的控制欲,最討厭媽媽對他的改造。 可是,他也活成這樣的一個人,他把母親對待他的管道,用來對待妻子。 span>
代代相傳的模式,本質上是一場巨大的投射與認同。 span>
母親把不信任投射給兒子,她認為兒子需要自己的改造,需要自己事無巨細的幫助。 於是,她讓自己變成付出型的媽媽,讓兒子扮演無能。 span>
同樣,兒子認同了母親對自己投射,他認為自己是無能的,別人也是無能的。 他對妻子的愛,就是讓自己變成付出型的老公,回避自己的無能,讓妻子扮演無能。 span>
《天生非此》一書中指出:虐待是子女與父母相似的最大原因。 span>
這裡的虐待不僅指的是身體虐待,更重要的是精神虐待,情感忽視,情感操控,語言暴力等等。 span>
如果一個人曾經遭受虐待,產生了悲觀的情緒,那麼他們感受世界的管道就是悲觀的。 他們會頑固地把這種體驗留在身體裏,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span>
他們認為世界就是悲觀的,自己必須做出一些事來改變這種痛苦。 span>最好的管道,就是讓別人體驗自己曾經的痛苦,讓自己扮演父母的角色。 span>
他們不斷重複過去,他們期待同樣的情境下自己會有不同的選擇,或者別人會有不同的做法。 span>
可無奈的是,一切只不過是一場複製粘貼而已。 span>
和父母很像,是有利可圖的
從成年人的角度思考,覺得一個孩子受虐後,還去重複父母的模式,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span>
可是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就非常容易理解。 span>
一個小嬰兒,連獨立的行動能力都沒有,他們的一切都要靠父母給予。 span>
這個時候,他們最安全的管道,就是順從父母,討好父母。 span>
而順從與討好最好的管道,就是認同他們做的一切,甚至變得和他們一樣。 span>
孩子需要一個全能的父母,給他們足够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即使他們在父母那裡受挫了,他們也會調整自己的認知,繼續保證父母的全能感。 span>
調整的管道就是——是我做錯了,我改正之後,父母就能繼續給我安全感了。 span>
他們越來越認同父母,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span>
《安家》中的房似錦,她剛出生的時候,因為是房家的第四個女兒,所以差點被扔到井裏。 span>
長大後父母撕了她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為了讓她早點嫁人賺份彩禮錢。 工作後,她賺的每一分錢,又都會被媽媽榨幹。 span>
她本應該恨媽媽的,可是她遇到問題很多時候就是抄起傢伙打架的"潑婦感",甚至她的坐姿都和媽媽很像——兩個胳膊放在椅子背上。 span>
她為什麼越來越像媽媽,為什麼要認同施虐者? span>
因為向施虐者認同,能够獲得權力的掌控感。 span>
在父母的虐待中長大的孩子,他們會把父母的虐待看成一種"高人一等"的權力。 span>
這種權力能保護自己,攻擊他人。 span>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會重複同樣的管道。 一方面是在父母的羽翼下尋求生存的契機,一方面是認同了這種形式的自我保護。 span>
就像房似錦,她身上有很多無賴的地方,跟人打架的時候頗有市井潑婦的架勢。 span>
這就是從小看到了媽媽用這樣的管道,換取生存,換取戰利品,換取權力,在潛意識裏認同了這樣的管道。 span>
活成父母的樣子,不是你的錯
在長大的某個瞬間,尤其是在面對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和父母越來越像。 span>
甚至我們會自我懷疑,為什麼自己活成了最討厭的樣子?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