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為什麼吸引人? span>
《脫口秀大會》在爭議中熱播了四季,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疲憊生活中的一道減壓"下飯菜"。 span>
每年舞臺上新人輩出,每期讓人們笑到噴飯。 span>
奇怪的是,儘管脫口秀中所講的都是我們當下那些仿佛不可言說的痛點,但看節目時,我們居然體驗到了一種深度的放鬆感。 span>
看著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走到舞臺中央,吐槽、自黑、嘲諷、冒犯,我漸漸發現,他們的"素材"其實有一些共性:
他們可能相貌平平、社交恐懼、生活窘迫; span>
又或者面臨分手和離婚; span>
也似乎還總是和長得醜、混得慘、過不好掛鉤; span>
他們總在吐槽著奮鬥的艱辛、缺錢的煩惱、情感的困擾; span>
抑鬱、焦慮也與他們的生活如影相隨; span>
而且他們還總念叨著種種對曾經那些失去的哀悼……
就好像是,他們身上某處總有一個創口還未痊癒,關於喪失或者匱乏,可這些創口又全被他們笑著講出來,成了我們的笑料。 span>
於是就有了那些讓我們捧腹大笑又深深贊同的金句:
"就我這個長相,你讓我賣面或者賣饃都行,但賣面膜不行"
"只要你沒有人身自由,你的財務就會很自由"
"我絲毫沒有買房壓力,是因為根本就買不起"
"我們這些吃慣了生活苦的人,嘗不了愛情的甜"
……
但是,比起我們,他們好像在面對生活給予的那些痛感時,更加自如。 span>
他們真的就像是早已經如他們的段子裏所描述的那樣,輕鬆越過了那些創傷。 span>
而荧幕前的我們,聽著那些關於創傷的故事笑出了聲,感覺自己仿佛也在越過某些隱隱作痛的創傷。 span>
這種自我暴露和替代性暴露,是脫口秀的魅力之一。 span>
是什麼在讓我們痛苦? span>
我們可能會想,這些脫口秀中所謂的"創傷"根本就算不得創傷,創傷應該是遭遇了地震、爆炸、火灾或者性侵……
這些段子手們所經歷的那些貧窮、喪失、內心的割裂感等等,不過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的小困難罷了。 span>
但其實,創傷的形成並不必然與事件的大小相關。 一個事件或者情境是否是創傷性的,與個體的內在主觀體驗密切關聯。 也就是說,一些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我們內心深處最痛的傷口。 span>
而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創傷。 span>
施琪嘉老師的那本《創傷心理學》封面上,印著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中,伴隨著成長,都會經歷‘創傷事件’,隨之引起的心理創傷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這些創傷可能並不僅僅是因為災難、重大疾病或者重要喪失帶來的,它更像是佛洛德所說的那種"對個體內驅力產生的持久的干擾"。 它可能化身為我們非常害怕體驗到的某種感受。 span>
每一次,當我們在生活中體驗到痛苦,我們在意識層面可能十分清楚地在跟自己說,這件事並不是什麼創傷事件啊,但讓我們困惑的事,為何痛苦的感覺就是如此的清晰且揮之不去呢? span>
不就是分手嗎? 為什麼我會難過到想離開這個世界? span>
不就是無法畢業嗎? 為什麼我覺得整個人生都要崩塌了? span>
不就是老公出軌嗎? 為什麼我成了最嫌弃自己的那個人? span>
……
痛感,暗示著創傷的存在。 span>
赫爾曼在《創傷與複原》中告訴我們,和日常生活所經歷的那些倒楣事不同,創傷會將人類逼到無助與驚恐的牆角,並激起我們大禍臨頭的反應。 span>
這些看上去不大不小的事喚醒了我們的創傷——讓我們覺得曾經那些創傷所伴隨著的恐怖、失控的感覺,又一次地要來了。 span>
我們曾經歷的那些創傷事件,為我們的認知和情緒蒙上了一層底色,而這層底色,也構成了當下我們對世界、生活的感受、體驗的底色。 span>
每個人的底色千差萬別,這也就是為什麼,類似的事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的感受和反應千差萬別。 span>
或許,我們可以說,沒有無創傷的人,痛苦是人類的共性。 span>
而如果願意的話,其實我們也可以如李誕所說的那樣,每個人都能做5分鐘的脫口秀演員。 span>
像個脫口秀演員那樣,穿越創傷
在脫口秀的場域中,為何療愈可能發生? span>
我認為,脫口秀算得上是一場愉悅的"創傷暴露"。 span>與此同時,觀眾也體驗著深度的"替代性暴露"。 在這樣的一個場域中,有很多與創傷有關的東西可以安全地被呈現、被表達、被涵容——
1、攻擊性
脫口秀一直以來都被稱作是"冒犯的藝術",因為脫口秀所包含的話題和內容,既需要有脫口秀演員自己的深切體會和感受,又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否則就不會讓觀眾產生共鳴,就更不會產生笑點。 span>
對於脫口秀中的冒犯,我們可以用攻擊性的概念來理解。 span>
當然,這部分的攻擊性大多都是象徵化的。 span>
而把一幫以象徵化的管道展示攻擊性的選手聚在《脫口秀大會》這檔節目中進行競爭,就更像是另一種極具象徵化的攻擊性表達,就像是呐喊和嘶吼中決戰的兩支球隊。 span>
而且,脫口秀中的冒犯很有一些向內攻擊與向外攻擊相結合的味道。 攻擊性的釋放,很是淋漓盡致。 span>
2、防禦
我們常常會在一些熟悉、信任的朋友那裡吐槽還不完的信用卡、教不好的孩子、管不住的老公、不斷後移的髮際線。 而且,在這些時刻,我們常常會自發地創作出很多"梗",以便更充分地表達我們的感受。 span>
這些"梗",其實大多都是我們自身的防禦機制的集大成。 span>
回想一下我們的吐槽過程,是不是都是拋出一個很令自己痛苦難受的點,然後講出對方的錯誤,再講出我們的煩惱? span>
更重要的是,我們會用我們自己熟悉的管道和系統來把這個點圓過去,就像我們會投射,會把自己的東西加到別人的身上; 我們還會否認,假設自己感受到的就是現實; 我們也會昇華,在象徵層面讓自己的夢想成真。 span>
脫口秀的場域,也是一個防禦到處翻飛的大舞臺。 而在臺上台下的目光交接、會心一笑中,許多痛苦也變得更可承受了。 span>
3、內心的衝突
逗我們笑的那些脫口秀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