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九十多歲了,她覺得談感受是很傻的,她對自己和他人都很苛刻,從不允許自己軟弱。 她總是乾淨俐落,頭髮一絲不亂,把家裡打掃的也是一塵不染,處處節儉。 家裡有很多錢,但還是會在特價的時候買喜歡的咖啡,平時都不買。 p>
她要求孩子們按時上桌吃飯,一定要穿戴整整齊齊的。 孩子們從未體驗過溫柔和親近,很少被親吻、很少被擁抱、很少被表揚、很少被問及他們好不好。 但是英格對這些都是一無所知,她的榜樣來自於她的母親,母親身體非常痛疼,依然在櫃檯工作長達20年,而且總是對自己的父親說:"安東,你還有別的需求嗎?"在她母親的眼中看來,需求、感情和痛苦是弱者的體現。 p>
一個很少得到認可和讚賞的童年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它可能會是一個人無法成長出一個快樂的、自我决定的、自信的人格。 p>
為什麼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很快樂,而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非常痛苦。 我們的身體在成長,但是我們的內在心理是否也在成長呢?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小孩,不同的內在小孩會帶來不同的心理狀態。 p>
內在小孩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受傷的內在小孩,具體表現為羞耻、寂寞、害怕、悲傷和無助; 第二種是被寵壞的內在小孩,具體表現是憤怒、生氣、衝動和倔强; 第三種是幸福的內在小孩,具體表現是幸福、好奇、無憂無慮和有安全感。 p>
第一種內在小孩和第二種內在小孩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第三種內在小孩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比較少,所以第三種內在小孩是我們所追求的方向。 p>
孩子的內心是需要被重視的,是需要被愛的,要讓自己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並不孤單。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長大後就會覺得自己在這世界上是孤獨的,自己是軟弱無助的,自己是沒有人愛的。 於是自己的內心長期是受傷的,於是就會出現生氣、憤怒、報復、倔强、衝動、缺乏自律、焦慮、抑鬱等等。 p>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成為一個內在審判者。 比如說當遭遇一次失敗後,就會失聲痛哭,無法接受,不承認自己會失敗; 會要求自己不斷去照顧別人,甚至為了別人犧牲自己,忽略了自己的願望和需求; 還會容易評估別人,覺得別人總是笨手笨脚的,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p>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人有身體虐待傾向、有情感虐待傾向、有校園欺淩的傾向、又容易忽視他人的傾向。 這些行為的出現,不僅會讓周邊的人受到傷害,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種痛苦,想要去解脫,但是不知道怎麼辦? p>
每一個人都是從小孩成長為一個大人,那麼在成為大人之後,就變成了成人自我。 健康的成人自我模式是如何的呢? p>
能够完成任務並且自律,可以實踐自我批評並且不會厭惡自我,知道享受和不能一直自律的重要性,可將其控制在社會接納的範圍內。 能够用社會接納的管道來表達自己的憤怒,不會被掌控嚇退,可以保持靈活性,並且能够考慮到別人的利益點; 認清自己的強項是什麼,也能看到自己的缺點是什麼,但是對自己表現出自豪感; 能够照顧別人,但也不會忽視自己的需求和界限。 p>
健康的成人自我離不開幸福的內在小孩滋養。 當內在小孩受傷了,那麼健康幸福的生活就會離我們遠去,那麼如何來幫助受傷的內在小孩呢? 如何撫慰被寵壞的內在小孩呢? 如何强化幸福的內在小孩呢? 如何擺脫內在的審判者呢? 如何檢驗自己的現時行為是有害還是無害的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