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上的家庭創傷
admin
2021-10-28 22:47:02
0

原標題:飯桌上的家庭創傷

<!---->

吃飯的孩子,被語言虐待

中午去餃子館吃飯,一家三口吸引了我的注意。

三個人原本安靜地吃飯,媽媽突然催促起孩子來:"快吃,快吃。"

在旁邊喝湯的我,不禁感覺到有些刺耳,那個感覺就好像,你寫工作時,你媽媽在旁邊指揮,快寫快寫,你太慢了。

頓時一股壓力在胃裡攪動。

孩子依舊沒什麼反應,媽媽說:"我們都餓了,你快吃。"聽上去好像是那麼回事,又好像完全沒有邏輯可言。

媽媽餓了,孩子吃飯,能進媽媽的胃裡嗎?

媽媽的催促沒讓孩子動一動,反而老爸動了,"你讓開,我來。"於是,爸爸坐到了孩子旁邊,他首先把孩子的椅子往前挪了挪,然後說:"快吃吧。"

看見孩子還是沒吃飯,老爸有點急,一會他把手機掏出來,播放了動畫片放在孩子旁邊說,"我給你放動畫片,你吃哦。"

換到對面的媽媽,還是不依不饒地說:"你要是再不吃,一會我們吃飯就走了。是不是?"她呼喚爸爸的支援,爸爸在旁邊嗯了一聲。

聽到這裡我覺得好揪心,要我是孩子估計別提什麼吃飯了,心情一下就跌到了負數,一下被拋弃的恐懼就被喚醒了。

孩子終於塞了一口飯,不一會,勺子就掉到地上摔碎了,仿佛在代替孩子表達不能言說的憤怒。

"吃飯"是一個家庭最尋常的場景之一,我們沒想到的是,在這個場景中經常能觸發父母曾經關於吃的創傷。

現在很多家長為孩子不吃飯而頭痛,但仔細想想,家長究竟是苦惱孩子不吃飯,還是被喚起的無意識創傷所支配而在親子關係中失控呢?

下麵我用心理學的視角來解析一下,三個人之間的動力。

養育中的死亡錯題三連看

先來說說媽媽:

1、我餓了,你快吃。

這顯然是一個高焦慮的母親。

媽媽內在有一個誤解,她自己很餓,卻不是自己快吃飯,而是不停提醒兒子。

這是一種沒有邊界的體現,雖然她的兒子已經9歲左右了,但仿佛孩子還是她身上沒有掉下來的肉,兩個人的食道是相互連接的,她餓了卻要求孩子快點吃飯,仿佛孩子吃的飯,會進入她的胃似的。

我們說人和人的關係就是誰給誰承擔焦慮。 看起來,媽媽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生氣了。

無意識,又好像是媽媽餓了,所以生氣了,她沖孩子發脾氣。 是期待,孩子承受她的焦慮,轉化她的焦慮。

媽媽著急讓孩子快吃,就好像在說,我都這麼餓了,這麼難受了,你還不聽我的話好好吃飯? 只有你好好吃飯我才會好起來。

媽媽真正期待的是,孩子餵養自己的情緒,孩子替媽媽承受焦慮。

這個關係正好反了,一個有功能的母親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替孩子折開情緒,命名情緒,容納焦慮。

看見這位母親現在的樣子,我們也很難想像,在孩子早年哺乳時期,她是一個情緒穩定,會與孩子目光接觸的母親。

而這個畫面就是關於"吃"的最原始畫面。

2、"不讓你爽"綜合征

看見這對母子的互動,我有一個很大的疑惑是,像吃飯這麼爽的事情,這位母親為啥看上去像寫工作一般逼迫孩子?

說不定孩子是因為吃飯這件事太爽了,所以要慢慢來。

就好像上班"搬磚"的時候,你好希望這一天快點過去,但是回家倒上紅酒看電影,你就希望這一刻永遠不要結束。

意識上媽媽希望他兒子好好吃飯身體健康,潛意識上媽媽不希望兒子太享受。

或許媽媽曾經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一做點很爽的事情,就會被人語言"虐待"。

很多父母會"看不慣"孩子太爽,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你一快樂了就和我分離了。"也可能是,"你爽了,老娘還沒爽呢。"

但媽媽這樣養育自己的小孩,在破壞什麼呢?

原本吃東西是獲得營養,讓我們身體變得更有力量。 吃飯其實也類似我們賺到更多的錢,讓生活過得更好。

如果要是你在吃上被破壞了,長大了以後在賺錢上也可能經歷一次又一次地挫敗,就好像你每次吃飯的時候,你媽媽都用語言虐待你,以後別人給你個好東西或者讓你感到幸福,你就會恐懼"虐待"是不是也如期而至?

雖然是軟性的創傷,但劑量很頻繁,同樣難以被療愈和超越。

3、遺棄威脅

媽媽說,"你再不吃飯,一會我們吃完就走了。"

這句話和那句天下人都知道的,"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真是異曲同工之痛,又一個養育中的死亡錯題。

一個媽媽為了養育好自己的孩子,第一年的每一天都要細心照料孩子,耐心地撫慰孩子,才能為孩子建立的安全感。

這樣一句平平無奇的話,就可能抹殺曾經所有的努力。

真想對那位母親說:"我猜你希望孩子感覺到安全,在人際關係中信任他人,而不是希望孩子聽你的話。"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我媽媽都要離開我了,我還能吃得下飯嗎? 剩下的只有恐懼……

能感覺到這位媽媽很疼愛她的小孩,總是想方法去讓小孩吃飯,但她沒想到的事情是,她希望擁有一個好的親子關係,但她卻在破壞這個關係,她希望讓小孩健康成長,卻用錯了管道,並且執著於這種管道。

承載焦慮的父親

再來談談爸爸:

很多心理學家都談過,父親的功能就是把母親和孩子分開,為孩子未來成長創造一個空間。

在這個畫面中,這位父親執行了一個父親的功能。

當媽媽的催促聲剛起的時候,一會爸爸就要求和媽媽換位置。 他用身體力行的管道,隔開了母親和孩子的連接。

他挨著孩子後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孩子的凳子挪動得更靠前了,這種行動有點像,老婆在問老公,我今天的衣服好看嗎? 老公敷衍地說,好看。

他也敷衍地給孩子找個藉口,因為孩子距離桌子太遠了才吃得慢,移動椅子,同時也可以幫助老婆降低焦慮。

沒成想,第一招沒好使,他又繼續前進。

老子給你開動畫片,你總是要吃飯了吧? 第二步,拿出兒子的最愛,讓兒子緩解情緒,希望他看面子吃兩口。 有技巧的談判,而不是硬碰硬。

當老婆對孩子說,你要是不吃完,一會我和你爸就走了。 爸爸說,嗯。 這句嗯是滿滿的求生欲,能看出這個男人裡外都想做好人。

在這種小聰明和老江湖間,這位父親確實身體力行的,在承擔老婆的焦慮,以及和孩子協商,還用身體擋住了老婆的情緒炮彈。

所以,很多女人都希望家中擁有這樣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