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雨佳
全文約:4500字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在前文:(點擊查看→)新手諮詢師有得選嗎? (上)裏我們討論了:
1.以時間、精力、金錢三維度的資源為覈心的新手諮詢師的投入模型
2. 金錢、經驗和專業能力三維度的資源為覈心的諮詢師的收入模型
那麼結合以上兩個模型,如果要進行選擇的話,新手諮詢師從哪些維度進行選擇呢? strong>
1.選擇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自己的合適費用
這個前文已經舉了例子,再簡單重複一下:
1)即使你的個案還不飽和,也要按照自己的飽和狀態來規劃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時間,並且只在這個範圍之內接個案。 strong>
記得看過書上一個例子,諮詢師把來訪者排在了早上七點,結果冬天的早上,自己很不情願地去工作,還沒見到人,已經一肚子怨氣了。 更不要說如果這樣的時間排的是不太順利的來訪者了。 span>
2)合理規劃自己的諮詢時間、娛樂時間、生活時間。 span>
這和後面說的生活質量和專業生活質量也有很密切的聯系。 span>
3)選擇合適的工作地點
當然我們一開始都免不了為了多接個案跑去遙遠的學校、機构等地工作。 最好能够以半天一天來劃分自己的時間,以免疲於奔命。 span>
4)不要以自己覺得不合適的費用去工作。 span>
有時候我們苦於個案不够多,而有人介紹比你的諮詢費還低的來訪者,這時候接不接? 可以酌情考慮。 span>
但是,如果你收到的諮詢費讓你感覺很不公平的話,你可能會潛意識地做一些損害來訪者福祉的事情。 span>
2.選擇工作形式:面談、視頻和音訊
按照我們接到工作的難易程度排序是面談難於視頻難於音訊(接熱線),但是按照工作起來的難易程度排序是語音大於視頻大於面談。 strong>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APsaA(美國精神分析協會)的群發郵件裏發來很多關於如何進行視頻諮詢和電話諮詢相關的文獻,同時APsaA和IPA也組織了一些會議來討論如何進行視頻諮詢和電話諮詢。 span>
參與這些討論的很多都是從業幾十年、非常有經驗的精神分析師們。< strong>因為對他們來說,從面對面換到視頻和音訊諮詢是很大的挑戰。 有很多"傳統的精神分析師"在此之前還沒有做過視頻和電話的分析和諮詢呢。 strong>
但是我們很多人開始從業的時候沒有這個條件去選擇,很多人從接熱線電話開始,然後做視頻和面對面諮詢。< strong>如果你和一個來訪者同時做過視頻諮詢和面對面諮詢,就很容易感覺到其中的不同。 strong>
而來訪者的選擇也說明了這一點,我有不少外地工作的來訪者依然會選擇來杭州做一部分的面對面諮詢,比如兩次裏來一次或者一個月來一次。 strong>
所以,如果有條件自然是優先選擇面對面,而即使是沒有條件,我們依然不能忘了要告訴來訪者能面對面諮詢有多麼重要。 strong>對於外地的來訪者,感覺有邊緣水准人格組織(BPO)可能的,最好在評估階段能够安排上至少一次面談; 評估下來屬於BPO的,工作過程中至少也能安排一個月一次面談為宜,上不封頂。 span>
3.選擇個案來源
很多諮詢師最初的來訪者是來自於熟人轉介,這時候經常會困擾的問題是:
"我以前的客戶的配偶想找我諮詢行不行?"
"我朋友的朋友想找我諮詢可以接嗎?"
"一起上過課的同學想找我諮詢符合倫理嗎?"
"我在一個心理學愛好者群裏,有群友想找我進行諮詢能不能接?"
"我的來訪者想介紹她的朋友來找我諮詢怎麼辦?"
前四個提問都是考量自己和來訪者之間是否涉及雙重關係。 以前我們覺得朋友的朋友這個距離是可以的,隨著實踐深入,越來越感覺這樣的關係還是太近了,這裡最好再轉一道:即朋友的朋友轉介給其他諮詢師。 因為難免會涉及到和朋友相關的問題,影響來訪者的諮詢深入。< strong>有人說,好不容易有人給我介紹我還要介紹給我的朋友啊? 這時候就是體現團體的重要性的時候了,互相幫助、互相轉介。 strong>
第六個問題"我的來訪者想介紹她的朋友來找我諮詢怎麼辦?"比較複雜一些。< strong>我個人的選擇是來訪者介紹的親朋好友都轉介。 有的諮詢師會在結束諮詢若干年之後接受來訪者的轉介,這也是沒問題的,但是進行中的來訪者轉介,一般都需要謹慎對待。 span>
因為,有時候來訪者的轉介也是一種測試,如果ta介紹了一個朋友或者同事,這其中的動力會非常複雜,往往兩個諮詢會互相影響。 span>
即使是結束了的來訪者時隔幾年要給我介紹一個來訪者,我都會和對方重申:"因為你是我的來訪者,ta是你的朋友,我不能和ta工作,但是我可以幫ta推薦其他諮詢師。" 因為我不知道未來某個時刻這個來訪者是不是還會回來和自己工作,我在離別的時候都會說"這扇門始終為你開著",這相當於是一個無限期的承諾。 span>
最後一個需要討論的是,同行轉介的來訪者接不接? strong>如果是同城而且水准接近的來訪者,排除和同行雙重關係的因素,我都會問問為什麼轉介給我?< strong>我水准比ta高嗎? 既然沒有,ta接不了的,我為什麼能接? strong>
4.選擇理論取向和工作對象
這兩者往往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比如和青少年工作,則需要一些家庭治療的科技。 如果對於諮詢對象不加區別和限制,則很容易陷入到疲於奔命的狀態裡面去。 span>
李子勳老師曾經說過一個很妙的比喻:"和一個流派定終身,和其他流派談談情"。 儘早定下自己的理論取向,並且能够持續投入數年時間只學習一個流派是最節約時間的。 strong>
我見過很多同行,入行比很多人都早,但是很多年間一直在許多流派之間兜兜轉轉,這也學那也學,最後一樣都不精。 span>
一段時間裏只學習一個流派,以一種流派的理論和科技和適合這門流派的來訪者工作,這是比較方便的方法。 但是這也意味著對於這個流派不適用的來訪者我們就選不了了。 以前剛上中德班的時候,聽我們組李小龍老師說:"我這麼多年就做精神分析,我也只會精神分析。"感覺很酷。 span>
對我來說也是類似,從業第一年就和精神分析一見鍾情,從CAPA中德班一路到精神分析師訓練。 同時,對TFP的也是很早就感覺非常對胃口,參加工作坊、自2017年開始接受Kernberg小組督導到參加TFP認證培訓。 即使這樣,我還是覺得走得挺慢的。 一直想學的家庭治療團體治療,還都騰不出手來。 span>
5.選擇匹配自己能力的來訪者
來訪者的人格水准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