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千里
(微信ID:zixunzhuli-666)
01
情緒分正向和負向,也分高頻和低頻。 span>
比如正向情緒中的高興、開心屬於高頻,平靜、安寧屬於低頻; 再比如負向情緒中的憤怒、恐懼屬於高頻,憂傷、無奈就屬於低頻。 span>
孩子們的情緒無論正向負向、低頻高頻都比較直接,相對成人偽裝較少,"心事寫在臉上",囙此父母會很容易察覺到,但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往往卻束手無策。 span>
今天,我會告訴你兩句話作為"錦囊",經常使用可緩解孩子的情緒壓力,更會緩解你的壓力。 span>
第一句:"那又怎樣"。 span>
這四個字很强大,像是打了一劑強心針,會瞬間給人力量,讓人心裡有底不再害怕,特別是孩子,養育者說這話會直接起到撫慰作用。 span>
"那又怎樣"更適用於兩種情况:
第一種:對"突破自我"的焦慮。 span>
常態養育下,孩子們具有"向外展示自我"的天然動力,目的是為了獲取同類認同,然而有時會不自信、緊張、焦慮、不够有膽。 span>
比如想參加運動會又怕給班級帶不來名次; 想與同桌和好又不好意思開口; 想舉手提問又忐忑不安等等,此時,無論他們內心如何烦乱,都會指向"如果我表現不好怎麼辦"的焦慮上。 span>
你的鼓勵不是"沒問題你很棒你能行"之類,而是"表現不好也沒關係"或"只要表現就是成功"。 你可以很堅定的告訴他"去吧,沒什麼"或"那又怎樣"。 span>
這會帶給孩子"不過如此"的自信。 span>
當孩子感受到你堅定的態度、肯定的眼神並伴隨著這溫和的話語時,會被一種篤定感包圍,像是背後有了靠山,心中有了撤退的大本營,那麼他就可以衝鋒陷陣了,心中的恐懼在這句話面前就是紙老虎。 span>
"去幹吧!沒啥大不了的"。 span>
02
第二種:對"突破規則"後的愧疚與懲罰。 span>
這更常見,比如孩子遲到、被老師發現帶零食、對好朋友說錯了話、沒按時完成工作、頂撞了媽媽、考試考砸了、跑步不達標等等。 span>
總之,就是"沒完成預期"或"突破了某個規則",此刻孩子既愧疚又害怕,愧疚的是認為自己不應該,害怕的是被懲罰。 span>
這是個低頻的情緒,需要被支持,需要有人告訴他這沒什麼,需要有人讓他感知不會被懲罰、這不是你的錯,或者讓他感知即便這算是個錯也沒啥,有人會同他一起面對。 span>
"那有怎樣"在此刻有奇效,會瞬間讓孩子不孤單,感覺你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孩子潛意識恐懼被父母懲罰的顧慮也會被打消。 span>
首先,你要真認為這沒啥。 本人觀點是自主性的重要程度要優於遵守紀律,特別一些小規定,諸如遲到之類,偶爾突破幾次並無妨。 span>
試想一個一輩子都沒有打破過任何規則的人會有自我嗎? 會有創造力嗎? span>
其次,這句話只是個代表,代表的是接納度,是你允許孩子犯錯的寬容度。 背後更是你對自己的態度:
你允許自己犯錯嗎? 允許自己突破規則嗎? 允許自己不够好嗎? span>
記住,你對自己的接納會直接左右你對孩子的投射。 span>
對此我深有感觸,每次送女兒上學看到火急火燎的家長和其他小孩,我和女兒都會相視一笑,氣定神閑,這是從小到大傳遞的結果,女兒養成了沉著的態度,絕不為了趕那幾分鐘讓情緒失控,以此類推,其他事也都如此。 span>
03
退一步,就算你做不到"那又怎樣的態度",至少也別嚇唬孩子,可悲的是,很多"嚇唬"卻是家長的日常。 span>
譬如"快點吃要不就遲到了"、"趕緊穿要趕不上車了"、"好好複習就快考試了"、"懂點禮貌要不人家就不和你玩了"、"再鬧我就生氣了"、"快點寫你爸要回來了"
這些話都是在威脅、恐嚇,在一點一滴製造焦慮,讓孩子活在一個充滿危險的環境中,如驚弓之鳥。 都在無意識傳遞"你不能犯錯"、"犯錯就會被懲罰",離"那又怎樣"的距離真太遙遠。 span>
倘若不信這話的威力,你可以先對自己使用,一遍一遍告訴自己的內在小孩"那又怎樣",你會感受到被接納的力量。 span>
"有什麼大不了的,大不了重頭再來",這不僅僅是安慰,還是自我撫慰,記得有句電視臺詞是這樣說的:"老娘連死都不怕,更別說和一個王八蛋離婚了!"。 span>
人生不過生與死,記住,你只不過缺了點"那又怎樣"的勇氣,如此而已,但,那又怎樣呢? span>
04
第二句話是:"是的,就是這樣的"。 span>
這個錦囊則適用於"無奈"、"無助"、"無能無力"、"唉"之類的低頻情緒。 span>
生而為人,會時常陷入某種"深深地無奈感"。 span>
很多時候生活就是如此,就是沒什麼意思、沒什麼目標,就是沒想的那麼美,就是如此的平凡、寡淡、乏味、無趣,甚至各種苦難。 span>
比如失去了心愛之物、心愛之人; 比如無論多努力還是原地踏步; 比如想要的和擁有的總不公平; 比如現實總一次次擊碎你脆弱的夢想; 比如無論你多麼奮鬥也比不過身邊之人……
是的,讓你痛苦的不是具體負面情緒,而是一種"無可奈何",一種不得不向命運低頭的沮喪。 span>
你什麼都不想做卻又無法什麼都不做,任何安慰也於事無補,還會激發羞耻,讓你覺得自己更一無是處、無地自容。 strong>
具體原因卻也說不上來,就是"莫名的憂傷和抑鬱",是一種"不能命名的失落感"。 span>
如果非要聯系現實也許僅僅是一片落葉,或一次爭執,或一段回憶,或一次小失誤。 span>
面對這份無奈,"那又怎樣"會失效,因為這話是針對高頻情緒的維護支持,而對不可名狀的、隱晦的、複雜的、偏低頻的情緒毫無辦法,還會激起更大的無奈。 span>
而"是的就是這樣"則能派上用場。 span>
一般情况下,無論多無奈,最終會指向"我依然不能接受這無奈",就像在黑暗潮濕中緩緩墜落,上下左右並無可依。 span>
故此,有人若飽含關懷的說:"是的親愛的,我知道你現在很難,但現時就是這樣"——這句話看似沒力量,甚至還很無奈,卻能與你共振。 span>
好像無奈被擴散出去後,有了回聲。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