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但是能够把道理執行到底,好像很多人都做不到。 比如說早上起來看書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很多人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是拿手機,看新聞、看聊天記錄、看微信公眾號、看視頻,就這樣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了。 看完後並沒有實際的收穫,這時候留給自己的往往是一種空虛感。 p>
人在有空虛感的時候會尋求更多的刺激來填補。 但是更多的刺激填補只能滿足當時那一刻,並不能够持續性帶給自己滿足。 p>
回想自己充實感的時候是什麼場景? 比如明天要約見一個人談一個事情,具體的時間、地點都有了,這時候內心是有期待感的,就會覺得很充實。 比如明天有一場約會,是要和自己喜歡的人見面,這時候就在思考明天應該穿什麼呢? 要準備什麼禮物呢? 整個過程也是充實的。 再比如說,明天有一場重要的考試,此時此刻就會把所有的時間放在備考上,時間過得很快,沒有一種空虛感。 p>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但是為什麼我要給提煉出來呢? 因為以上的例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清晰力。 p>
我很清晰明天要做什麼? 什麼時間段、什麼地點、需要做多長時間? 這些都是清清楚楚的。 人一旦清清楚楚要做什麼的時候,那麼就會變得豁然開朗,就會瞬間覺得生活變得很有意義感了。 p>
生命就是如此,本身沒有、意義的,但是找到一種使命感,那麼就會有意義了。 p>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要開始堅持打卡運動,打卡閱讀呢? 就是因為在規定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情,並且把這件事情給完成了。 比如說運動對自己的身體是好事,關鍵的是給自己一個清晰力了。 我就知道接下來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是幹什麼? 什麼都不想,洗漱結束後穿上運動服裝、運動鞋,然後根據預定的路線、跑多少公里,結束後去吃早飯。 p>
這樣就會很清晰,一旦清晰化之後,整個人就會神清氣爽。 比如最近出版社有給我寄了四本書,要求是兩周內看完並且每本書要寫一篇帶貨文。 這其實是有壓力的,因為有了時間限制,平均三四天就要看完一本書,但是很清晰化了,內心就會產生動力。 這時候就會覺得生命有意義了。 p>
其實這是外界給到我的目標,那麼對於自己來說,自己有給自己製定目標嗎? 比如說每天至少看書多少頁? 每天看書至少多長時間? 每天至少要寫多少個字? 這些具體的目標很多時候自己是模糊的,甚至是想到了就做,沒有想到就不會去做。 p>
所以這就會產生一種現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 模糊的時候就會迷茫,清晰的時候就會有動力。 p>
當我們每天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哪怕別人無論怎樣干擾自己,自己根本就不會放在心裡面,只會緊盯著自己的目標。 就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那種感覺。 p>
為什麼會有伯樂一說? 為什麼會有貴人相助一說? 就是因為伯樂和貴人幫助自己找到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夢想之路。 跟在他們後面,自己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意義是什麼。 p>
比如說歷史中的秦孝公與商鞅是那個時代的最佳"CP"。 秦孝公偏執於對商鞅的支持,商鞅偏執於自己的變法將秦國一改到底。 通過他們彼此的努力,最終使得秦國脫胎換骨,由西陲的弱國一躍而成虎狼之秦。 當彼此找到了彼此的生命意義點,這個過程哪怕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p>
所以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清晰力是如何的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