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當你還是一名小學生時,你是怎麼安排自己的暑假或者寒假假期的? span>
是早早就做完暑假/寒假作業,然後在剩下的日子玩個痛苦,還是先開心地玩,拖延到假期要結束的前兩天才心急火燎地趕完工作,亦或者做一個什麼時候玩耍,什麼時候做作業的假期計畫,然後按照計畫認真地執行? span>
回顧一下你自己的工作習慣和做事管道,看看你每天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的。< strong>你上班的頭兩個鐘,是做容易和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還是做困難和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strong>
你是先解决麻煩事,還是把麻煩事拖到快下班再解决? 你在解决麻煩事情時心態是怎麼樣? strong>
也許通過回答以上這些問題,你可以從側面瞭解自己延遲滿足感的能力。 strong>
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幼年時期有一段奇特經歷。 span>
斯皮爾伯格是個孤兒,被送到一個孤兒院。 這個孤兒院有一個規定:這裡的每個孩子每天都要受到一次體罰,這沒有選擇,但可以選擇什麼時候挨打——早晨起床之後、中午或晚上睡覺之前。 span>
所有的孩子都選擇把挨打的時間儘量往後拖,最後拖到晚上睡覺之前。 只有一個孩子,選擇在早晨起床後挨打。 這個人就是斯皮爾伯格。 span>
斯皮爾伯格的想法是,反正這頓打是免不了的,那麼,晚挨打不如早挨打。 早晨挨過打了,就不用擔心了,他就可以輕鬆度過一天中的剩餘時光。 而那些一直把挨打的時間往後拖的孩子,從早晨起床就在擔心挨打,一天沒有過好,到了晚上,這頓打還是躲不過去。 strong>
我們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斯皮爾伯格選擇的行為模式和人生態度是:先吃苦,後享樂。 strong>
他敢於直面痛苦並且有能量承受這痛苦。 strong>
我猜測這種生活態度對他現在所取得的成就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span>
老羅有篇文章講自己是如何靠著勵志書堅持學英文的往事,其中提到一句話"不怕苦,吃苦半輩子;怕吃苦,吃苦一輩子。"這話簡單直白,卻道出了一個人應對人生痛苦的重要策略:不怕吃苦,敢先吃苦。 strong>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道:
"延后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痛苦並感受痛苦;然後,解决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strong>
為什麼說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呢? 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極有可能你會將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 span>
我在心理諮詢中遇到不少這樣的來訪者。 span>
小凱,是一名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三年級的男生,正在準備他的碩士論文,但是寫論文讓他感覺很痛苦,他需要看很多的參考文獻、繪製建築圖、找導師溝通、寫開題報告、撰寫文章……所有的這一切痛苦他都無法hold住, 總是試圖逃避痛苦。 每次在電腦前坐著,著手寫文論時,他總想著先玩一會,看幾集最近更新的美劇,打幾輪網路遊戲,等到玩累了,看到旁邊的床,他有一股想躺下去的衝動,於是,躺下他就睡著了。 span>
這樣過了一天又一天,眼看著交論文的截止日期越來越近,可論文還沒有開頭,他感到焦慮不堪,為了能够儘快解決這個問題,他在網上找了一個槍手幫忙自己寫論文,結果他付了三千塊後,人家失踪了。 span>
最後,他不僅被騙走了三千塊,還因無法按時完成論文,被校方延期畢業一年,他還要繼續遭受寫論文的痛苦。 span>
艾米是一名外企白領,月薪一萬五,但是總是欠著高額的信用卡卡債。 每個月的發薪日,她還了信用卡卡債後,就只剩下兩三千的伙食費了。 span>
為什麼會這樣呢? span>
因為從很早之前開始,她看到新款的包包,買,看到新上市的化妝品,買,看到漂亮的衣服,買,看到同事新換了手機,自己也趕緊換一個……
所以導致,她的發薪日是每月5號,可是從15號開始,她便借錢度日。 span>
因為做不到延遲滿足感,hold不住痛苦,她的信用卡卡債越積越多,最後背負上近十萬元的債務。 span>
如果她能够做到延遲滿足,每個月除了正常的吃飯,能够將自己的其他消費和享樂控制在不超過自己收入的情况下,她的生活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她的人生態度是:先享樂,後吃苦。 於是問題多多。 span>
現在很多人講自己有拖延症,但拖延症的成因很複雜,比如過分追求完美,害怕失敗,童年曾遭受父母嚴苛的要求等。 span>
很多人患拖延症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回避不適(逃避痛苦),無法做到延遲滿足。 span>
那我們何時開始具備直面痛苦,忍耐痛苦的能力的呢? span>
心理學上有個關於延遲滿足感的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 這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沃特•蜜雪兒在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給斯坦福大學附近的3-5歲的小孩做的一個跟踪研究。 span>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人員在一個單獨的房間裏,給小孩一個棉花糖(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並且告訴他,如果他等15分鐘再吃,實驗人員回來後就會給他第二塊棉花糖,然後小孩就在房間裏呆著。 span>
這些實驗的錄影非常有趣。 在短暫的等待期間,孩子們的表現千奇百怪。< strong>有的用手蓋住眼睛,轉過身,故意不去看桌上的盤子。 有的不安地踢桌子,或拉扯自己的小辮子。 還有的掀起自己的衣服,蓋住眼睛。 一個留著小分頭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掃視了周圍一眼,確定沒有人在看他,於是伸手從盤子裏拿出一塊奧利奧餅乾,掰開後舔掉中間的白色忌廉,然後再把餅乾合起來,放回盤子,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strong>
十幾年後,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美國大學入學測驗)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名額。 等待時間越長的小孩長大後在處理挫折、專注、表達、邏輯和計畫等方面的能力越高。 span>
2011年,康奈爾大學的B.J.凱西對59名最早的實驗對象進行了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這些人現在已是40多歲了。 span>
結果顯示,那些願意為了在之後獲得更多的回報,而延后眼前享受的實驗對象,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皮質有著更高的大腦活動水准。 strong>
多年來,學者們一直認為智力是預測人生成敗的最重要因素。 span>
但蜜雪兒認為智力其實受制於自我控制力,他說:"我們無法控制這個世界,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
懂得延遲滿足感,你便更容易獲得成功,反之,你人生失敗的可能性會更大。 strong>
一個孩子坐在椅子上盯著眼前的棉花糖,抵禦誘惑,等待15分鐘的痛苦一點也不亞於一個成人為了瘦身在跑步機上揮汗一個小時的痛苦。 span>
那為什麼有的孩子為了多一塊糖,能够承受住等待15分鐘的痛苦? span>
為什麼有的成人為了保持身材能够承受住跑步一小時的痛苦呢? span>
表面看來是他們承受痛苦的能力比別人强,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內在hold住痛苦的那個空間比較大。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