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超】時間性、創傷與轉化(中美班演講部分)
admin
2021-11-07 20:35:53
0

原標題:【張沛超】時間性、創傷與轉化(中美班演講部分)

<!---->

(此為張沛超在中美高級精神分析治療師連續培訓專案的即興演講-20211101;文字由劉籽萱整理、段滌非校)

好的,謝謝王牮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會先做演講,做完演講之後期待跟大家進行一場研討,一種純粹的單方面的宣講是在我看起來效率很低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聽的時候也開動腦筋,如果你們有一些即時的問題可以在對話方塊裏就打。

好的,題目是時間性、創傷與轉化。 我們首先從時間性開始,時間性它不等同於時間,時間是time ,時間性是Temporality ,在各種各樣的時間裏它包含著時間的某種本質,這種時間的本質稱之為Temporality ,時間性。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們有沒有辦法離開時間這個範疇來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我們周遭發生的一切,甚至理解我們內在的體驗呢。 比方說我們今天兩點上課,大家就會思考,我需要在這個時間點來臨之前,到電腦之前坐在這裡。 可是為什麼是這個時間,我們為什麼要遵守這樣一個時間? 為什麼我們相信這樣的時間它能够準確的標定外在的世界呢? 大家開始聽的時候可能會進入各自不一樣的體驗,有些同學可能會覺得這個時間過得好快,有些同學可能會覺得時間過得好慢,這種非常獨特的個人時間體驗和外在的這兩個小時的一個時間尺度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們做精神分析流派的非常重視設定,設定包含了時間的設定,為什麼我們需要在特定的時間見來訪者,而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 為什麼來訪者的遲到和早退是有意義的? 為什麼來訪者會忘了時間? 除了這些之外,我們再進入來訪者的時間體驗為什麼有時候來訪者跟諮詢師都會忘了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 而有些情况下為什麼來訪者需要看錶? 為什麼諮詢師需要看錶或者是偷偷的看錶? 為什麼來訪者他回憶起一段過往的時候,那段過往似乎不存在時間裏呢? 至少不存在於他主觀的時間體驗,他可能知道他的確作為歷史事件發生過,可是這樣的發生在他本人的體驗裏沒有延伸性,只是一個空洞的時間符號。

為什麼來訪者會對未來的時間尺度難以建立表徵呢? 我們在精神科工作的時候,早上查房通常都要問你出院之後想做些什麼? 有一些來訪真的他不知道我們在問他些什麼,這個時候是病的。 仿佛未來對它而言是一個空的詞彙,他無法建立起對未來的一個表徵,他可能只是在概念的意義上知道未來,可是在他的體驗裏他無法表徵其未來。

還有一些來訪者他似乎深陷在自己的過去,比方說像抑鬱症啊,他似乎未來的時間尺度消失了,他整個人被吸入到他的過去,通常是過去當中的黑暗面向。 它似乎生活在一種喪失裏,哪怕喪失已經是多年之前發生的,還有一些情形像精神分裂症,他在發作的時候可能會喪失他本人的時間體驗,不知道他處在哪裡,今天是什麼時候,當然了最吸引我注意的還是有關創傷的時間性和創傷的主觀時間體驗。

我們知道創傷它有一個症狀是閃回,明明這個人生活在當下的時間之流,跟他周遭的人或者跟他的分析師正在談論著當下,可是突然之間它的時間體驗就像是被連根拔起,接到了創傷點發生的時刻。 而現在這個時刻的時候,他並不能够建立起一種以當下為情境,對過去的某個場景進行表徵。 這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他並不是說"哦,很久以前",當我說很久以前的時候,聽眾和訴說者都知道我們是在當下的時間點回望過去的,而是他本人直接就墜入到那個斷裂的時間點的彼岸。 所以當創傷發生的時候,當事人似乎不在當下的時間之流裡,他被拖入到創傷發生的那個時刻,而且就那個時刻在他本人的體驗裏,那是非常真實且生動的。

創傷作為一種心理相關的障礙它與一些診斷相關。 可是我們今天所要談的創傷,它並不只是指比較流行的PTSD 這樣的一種障礙我們要把它拓展到一個本體的水准. 什麼叫做本體的水准? 呢那就是我們以創傷為本體來理解形形色色的心理异常和精神障礙。 創傷在我的定義裏就是時間性的瓦解,連續性的阻斷。 當然在PTSD 當中,它有著非常戲劇化的瓦解。 可是在其他的相關症狀當中,其實無一例外的都存在著時間性的某種紊亂。 比方說可能無法建立起未來的時間表徵; 可能他被突然的拖到一個創傷發生的時間點而難以自拔; 也可能他關於當下的時間表徵完全是紊亂的; 也有可能他本人的時間體驗總是慢半拍。 對於以抑鬱為主要心境的當事人來說,他的時間體驗似乎偏慢。 比較抑鬱的人他通常容易遲到,他的遲到不像是一般的神經症性防禦,對這些防禦進行詮釋,看起來不能够改善他遲到的特質。 然而某些焦慮的當事人他內在的錶又總是調快,他比較容易早到。 所以方方面面來說,他們內在的時間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那連續性的打斷是怎麼一回事? 創傷本身就是一個連續的體驗被打斷,就以出生創傷為例,其實就是比較連續的宮內的一種體驗突然被打斷,再後來不管是斷奶還是分床,還是離開父母入園,還是到大學去,所有的這些它的連續性都被阻斷了。

按照老弗爺的內穩態假說,我們的心靈傾向於缺少刺激,傾向於卸載過多的刺激,所以每次連續性的打斷都有可能帶來我們內心世界的刺激的增多,所以可能本質上都是一種不愉悅的。 這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當中發生了好事,這在本質上仍然是創傷,比方說他如所願的成家了結婚了,他如所願的生育了做了爸爸或媽媽了,他如所願的獲得了升遷或者是成功了。 儘管通常這些不把它理解為創傷,可是就連續性的阻斷方面而言,它對心靈造成的效應其實是一致的。 所有的連續性都代表著一種時間性,時間是用來標有連續性的。

好的,我相信通過剛剛的這一番解說,大家對於如何在本體上理解時間性,並且把時間性從個人獨特的時間體驗以及外在的物理時間和歷史時間當中抽象出來,已經有了一些印象。 並且為什麼時間性跟精神病理學有重大的關係,為什麼可以從時間性出發來重新解釋精神病理學也有了一些感悟,以及為什麼可以從時間性的方面來理解創傷啊,因為創傷是連續性經驗的阻斷,而時間性是標定連續性的。

接下來我們集中於創傷本身,因為創傷它其實是精神分析的第一個範式,老弗爺正是從創傷開始研究精神分析的,當年的創傷比較具體,更多的是指性相關的創傷。 老弗爺認為被父母所猥褻啊,這是真實所發生的事情。 直到後來他發現了一個無意識,即使外在沒有發生這樣的事件,在無意識層面仍然會出現由於驅力的投注所導致的創傷。

老弗爺有一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彙啊,這個詞彙它其實不大能够被翻譯成其他語言,甚至翻譯成的英語和法語,也不是完全在原初的意義上,它的意義變窄了。 這個詞叫做Nachträglichkeit Nachträglichkeit 它主要指什麼呢? 它像是一種後延性,一個後來所發生的事件對先前的影響,正是這樣的一個機制它造就了創傷。

我跟大家試舉一例,我們臨床上因為創傷議題所來診的來訪者或病人,他自動帶來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來的時候都不是創傷所發生的時候,就是創傷發生多年之後呢? 通常而言多年之後,如果我們以成人來訪者為主要工作對象的話。 如果他在她4 歲左右發生了一個性相關的猥褻事件,按理來說這是創傷所發生的時刻,可是絕大多數當事人的口述,這個時刻其實創傷性沒那麼强,通常而言她的創傷性加强是由於他回去給父母講述之後,父母的反應使得當事人意識到這個事件的負面性。 比方說父母的反應通常以回避拒絕為主,接下來可能會是一種掩飾、恐嚇,再接下來有可能是責備,因為父母會把對自己的責備投射到受害人身上,所以在這個時間2 產生的能量,它會沿著逆著外在時間流的方向作用於創傷發生的場景, 使得那個場景被創傷化,所以T2 它作用於T1 。 可是通常情况下大多數人並不在這個階段發病,直到多年之後他遇到一個類似的事件,比如他讀大學,我們舉一個挺常見但是我不便多講的例子,他可能會被某個老師所暗示或者誘惑,甚至有明確的一個猥褻行為。 當然猥褻行為可能就强度而言,遠遠不及當她在童年時候所遭受的强度。 可是這種情況下,創傷反倒會真正的活化,這個時候已經不是T2 ,已經是T3 了,在這個時候當事人有可能真正的有精神病理的現象。T3 這個事件就對當事人的創傷强度而言,它的震級其實是不如當年的。 什麼叫震級呢? 比方說可能並沒有發生插入,甚至並沒有發生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