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與心理諮詢師“愛恨交纏”的?
admin
2021-11-07 20:36:17
0

原標題:我是如何與心理諮詢師"愛恨交纏"的? <!---->

*來自匿名投稿

我與心理諮詢結下過不解之緣,因為我有過80次的長程諮詢。

我之所以會選擇進入諮詢室、和一個心理諮詢師面對面開展工作,首先因為我自己是一個持證心理諮詢師,有探索和發展自己的需要。

但更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一度陷入了困境,亟需成長。

像很多人那樣,我的原生家庭也有各種問題,所以我自身的心理基礎不够好,比如:難以自我認同,容易心理衝突,自尊水准低,與人相處過程中缺少潤滑度,缺少能量和信心去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一直帶著這些負面的東西往前走,人生就成了一座火焰山,很多關口難以逾越,我的世界充滿兇險,對我不懷好意。

我希望自己能够用一種更具適應性的模式繼續我今後的人生,而我理想中的自己,該是對人溫暖柔軟、對事堅韌勇敢、內在穩定充實、以不斷向上的姿態生活的人。

而我也明白,對於成年後人格結構已經非常穩定的自己來說,如果我要離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一點,也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做心理諮詢了。

經過80次的諮詢,我有了不少改變,同時,我有一些很想分享的真切感受,也正好可以回答很多人對於心理諮詢的疑問。

只有朋友和親近的人才會真心幫助我?

有很多人遇到問題會向周圍的朋友尋求安慰。

他們覺得陌生人是不可能真心幫助自己的,只有朋友和親近的人才能做到。

我從前也是這樣。

我是一個不容易Hold住負面情緒的人,每當被焦慮和痛苦籠罩的時候,我總想從他人身上尋求安慰。

所以,在朋友面前,我很容易將心事和負能量甩出鍋。

可是,能够耐受他人負面情緒、且一直關懷和安慰自己的人是極少的,因為人是趨利避害的,一個總是充滿負能量、卻沒有能力提供情緒價值的人,最終一定會被朋友拋弃。

可是,很多自我功能有問題的人,都缺少一個穩定的覈心,總是安全感缺失、希望能在大海上抓住一塊浮木,這是因為早期的養育者沒有起到安撫功能,所以有大量的情緒無法自我消化。

所以,這就成了一個不具有適應性的行為模式:脆弱無助、不斷向外界尋求安慰,而自己又很弱小,沒有辦法回饋他人。

最終的結果是被朋友拋弃,圈子越來越萎縮,越來越感覺到人性的凉薄。

所以,人只有自己成為正性、積極、有價值的人,才能够向外搭建正向發展、長久維持的關係,無論夫妻、情侶、朋友,都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自身匱乏,是沒辦法從周圍的關係中獲得幫助的,TA只會不斷重複失敗,很難中斷這樣的負性迴圈。

要讓一個人內在得到成長,需要一段不會被拋弃的、强安全型、被包容和接納的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自我功能才會慢慢發展。

這就是諮訪關係與其他關係的區別。

在諮詢室中的一隅溫暖會慢慢蔓延到生活中,讓一個人繼續成長,成為對他人有價值、不會被拋弃的人。

心理諮詢就是安慰和講道理嗎?

心理諮詢就是提供心理安慰和開導,這是很多人常有的誤解。

當然,我們周圍的很多人是會安慰我們的。

比如說,有個人覺得活得特別痛苦,有些厭世,於是他向朋友A表露了悲觀的想法。 結果朋友A沒有聽他說完,就搶著說:"哎呀,你在說什麼呀!你看看,世界多美好呀,兄弟,有什麼難事都會過去的,加油,向前看!"

然後,他轉而向家人傾吐了一下他的煩惱。 他的家人打斷他說:"哎呀你可不要講這麼不吉利的話啊!"

於是有一天,他走進了諮詢室。 諮詢師看著他的眼睛,對他說:"我剛剛好像聽到你在說,你不想活了。"頓時,他流淚滿面。

生平第一次,他感覺自己真正被看見了。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有力量、不回避的"看見",是很罕見的。 我們也許會得到很多言語安慰,但我們極少能被真正"看見"。

當我頹廢的時候,我也聽到了很多類似激勵的話。 我曾經頹廢到不想工作,於是有人在邊上說:"你要讓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發光!"

我也做了一些傻事,錯信了一些人,得到了一些教訓。 於是有人對我說:"你這麼大的人,連這樣的人你都會信?"

人的悲喜是不能相通的,所以我們很多時候都非常孤獨。

我們可能做不到別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因為我們不是他們,他們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做一些看起來很蠢的事。

但是,當我走進諮詢室的那一刻,我覺得生活中的激流和寒霜遠離了自己,就如同一個人穿越烈火後到達了一汪清泉。

在那裡,我無數次地被真正地看見。

那些"看見"是生命中的一道道亮光,漸漸照亮了黑暗的角落。

有些話對著陌生人講不出來?

也有些人說:"我是不會去做心理諮詢的,因為我心裡最隱秘的話是沒有辦法對一個陌生人說的。"

其實這是一種很深的誤解。

在諮詢室中,我們被投注百分百的注意力、也被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這是我們在日常關係中得不到的。

也就是說,諮詢關係是日常關係的濃縮版,這裡有著更高濃度的情感流動和更大的張力。

人是有情感的,都需要連接感。 所以,在諮詢環境中,我們更容易對諮詢師移情。

所謂"移情",是指過去與重要人物的關係在諮詢室中的重現。

我的諮詢師是一個成熟的中年男性,他提供了一個安全、可自由表達的空間。

但是,我沒有辦法暢所欲言,因為我發現自己很在意自我形象,希望自己是被重視、欣賞和喜愛的。

其實,這是一種理想化移情,我將他看作了理想化父親。

在正性移情之下開展工作,就如同有了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有力量的、溫暖的父親,從這個新客體身上,我得到了一種修正型的情感體驗,使我的功能得到了發展。

可是,隨著治療的推進,我開始與諮詢師產生糾葛。

比如,我總是覺得他更重視其他來訪者、而將我放在次要的位置,於是我不斷在這樣的問題上糾纏、找他的麻煩。

後來,我們覺察到這是負性移情,我對諮詢師的感受,也正是生活中不斷在其他人身上感受到的,這也是父母愛弟弟而忽略我、造成我在競爭中落敗的感受。

諮詢師很好地承接了我的反應和攻擊,同時,我們開始對我們這樣的反應進行討論,並逐漸修通。

精神分析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沒有移情就沒有治療。 從我的親身體驗來說,確實如此。

心理諮詢師真的可以信任嗎?

也有很多人說,諮詢關係是建立在金錢之上的,他才不會真的關心你、在意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