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公當兒子養,就別怪他拿你當媽用”
admin
2021-11-10 01:58:07
0

原標題:"把老公當兒子養,就別怪他拿你當媽用"

<!---->

就像男人們會聊女人一樣,女人們聊天時也聊男人。 尤其樂意吐槽伴侶像孩子一樣"幼稚愚蠢"的一面。

有的女人很欣賞男人的"大男孩"特質,充滿創造力,活力四射,有趣又可愛,吐槽"蠢笨"的瞬間搞笑極了,冷不丁的還被撒了狗糧。

但小艾卻苦於給"大男孩"當老媽子,只能哭訴抱怨她6年的婚姻生活: "回家就在書房打遊戲,一點家務活不幹。上個月和經理吵架把工作辭了,我以為他在家能做做家務,誰知現在還得我下班回家給他做飯吃。我哪裡像是嫁人,就跟家裡養了個兒子一樣。"

還沒結婚的茹茹被嚇到了,"莫不成你嫁給了一個媽寶男?"

小艾搖搖頭:"我也不知道,結婚前他不是這樣的,怎麼婚後就變樣了?"

茹茹問:"會不會是你慣的?有人說,你把老公當兒子養,就別怪他把你當老媽用。"

小艾驚呆了:"怪我咯?"

怪誰?怪媽寶男嗎?怪媽寶男的媽媽?還是怪自己眼瞎?

其實,要怪就怪我並不瞭解自己,不瞭解我們這段關係。

你們在婚姻裏處於什麼關係?

婚姻裏,伴侶之間會呈現多種關係。

第一種,彼此心智都位於成年人的親密關係。

那些琴瑟和鳴的伴侶撒出的狗糧,疏經化骨、沁人心脾,總是能給人帶來浪漫嫉羨的感覺,甚至有療愈的功效。這是影視藝術作品中常見的愛情的樣子,也是世人所嚮往的親密關係。

每個人都在婚姻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體會過這樣的親密關係,但這樣的位置不會被固定,關係也在隨機變化。

當一方能力不足時,另一方則會補比特。比如男人不會做飯,女人不會組裝傢俱時,他們自然會合作,分工完成任務。時間久了,功能似乎就定了下來,男人組裝傢俱能力變强,女人做飯能力變强。彼此退行,把缺失的功能外包給對方,相互合作前行。

一個人變成了需要被照顧的"孩子",另一個就成為了照顧者"母親",彼此依賴共生,親密關係此刻呈現出第二種——親子關係< /span>,更準確的說,處於母嬰關係。時而我是 "嬰",時而你為"母",極具排他性。彼此享受相互需要,相互依賴,相互控制的高情感濃度的連結之中。

默契的分工配合是讓彼此都舒服的,但不默契的時候也是有的,第三種同胞競爭的關係,就開始了。

很多婚後的瑣事引發的爭吵,其實都在爭論:"憑什麼總是我照顧你?誰在乎我的感受?"或者"這件事你該聽我的!"

在關係層面,這是一次奪比特的競爭。都想退行——誰來當"嬰"(享受比特),或者都想掌權——誰來當"母"(控制比特)。

婚姻中,一旦關係僵化,導致一人長期退行,或兩人事事爭鬥,便會出問題。

僵化的母嬰伴侶

曾奇峰老師曾說:"別人與你相處的模式,部分是你教會的。"也就是說,婚姻生活中任何一種關係的僵化,沒有單一的受害者,都是彼此的功勞。

對於關係僵化的婚姻生活中伴侶的聲討——"他總是像個孩子/家長"或"他總是無能/控制",極有可能是你教會他這樣對你的。

首先,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一旦變"愚蠢"就能有人幫忙做這件事,誰都會選擇偷懶,所以關係裏的退行,也是一種勾引。

其次,從女性的本能出發,更容易被"母親"的位置勾引住,因為共生關係本就來源於母親和嬰兒。母親對嬰兒無微不至的照顧,是一種控制;嬰兒的全能幻想也讓他感覺到了對母親的控制,我讓你做什麼,你就得做;母親通過不用言說的感受,感知來自嬰兒的控制並滿足他,也有極其美妙的全能幻想的自戀滿足感。

何异老師曾提出開創性的解釋:"出於生理的不同,如果說男性深層潛意識是競爭的話,那麼女性的深層潛意識,基於十幾萬年的母系社會的進化遺存,理應是控制。"

所以女人會更自然地坐上"母親"的交椅,發揮著她天然的控制力。一旦母性氣場全開,處在"母親"面前的任何人,都似乎只能退行成孩子,俯首屈膝,上繳某些自我功能,以示虔誠。

最後,如有不服者,"母親"自有辦法,讓對方繳械。

"為什麼你總是做不好飯?"

"沒我提醒,你哪次不遲到?"

"除了打遊戲,你還會幹什麼?"

"看你掃地就頭疼,走開走開,我來。"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這樣的嫌弃聲討中放弃了某些能力。不論是賭氣不做,還是為了避免吵架不敢做,甚至慢慢默認了自己這方面真的不行……總之,"母親"教會了伴侶,把自我功能上繳,退行做個"嬰兒" 。

反之,"嬰兒"也會教授伴侶如何承包功能,成為一個好"母親"。當然這一切都不在意識範圍,而是在見面的一刹那,潛意識層面已經各就各位了。

僵化的關係衝突

"為什麼嫁給他?"茹茹問小艾。

"因為他是個好人,很老實。"小艾回答。

"啊?!"茹茹驚歎:"難道不是因為愛情嗎?"

"雖然我結婚6年,但我們好像真的不知道愛情是什麼,好像我們只能體會到親情。"小艾的眼中充滿了失望和迷茫。

我不贊成催婚,尤其是面對心智不够成熟的小年輕情侶。一對還未發展到成年人心智的伴侶,興許還不懂什麼是愛情,還未嘗試"琴瑟和鳴" 的共舞,就被推攘著,笨拙地模仿大人們的樣子,開始一場成年人的婚姻生活。那他們結婚的理由,可能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對方更像原生家庭裏的"父母"一般可以依賴。

在環境和長輩的催促下,結婚是任務。那麼找一個和父母類似的人格特徵的人,至少是熟悉的,安全的。並第一時間教會對方用熟悉的管道對待自己,以確保關係的建立,哪怕是親子關係。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這樣的組合從一開始,就只有親子和同胞競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