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關係,處理不好比出軌還要糟糕
admin
2021-11-11 12:23:51
0

原標題:這種關係,處理不好比出軌還要糟糕

<!---->

如果成長經歷中父母之間經常吵架,孩子習得的夫妻相處模式便是爭吵。

作者/蔡麗萍

編輯/伏太因

前一陣子,一對夫妻前來做伴侶諮詢。

雙方坐定沒多久,妻子開始講述為家裡付出很多,家庭經濟需要她撐著,同時家中的大小事還讓她有操不完的心。 這周爭執點是一起床就開始忙碌做事,卻看到丈夫還在睡懶覺,描述當時火氣一下子竄出來了。

還未待妻子講完,丈夫冷笑著回道:

"我把拼事業的機會留給你了,選擇做家庭煮夫。白天忙家務、孩子,晚上加班做兼職工作……"。

同樣的不等丈夫說,妻子拋出一句"你管著家裡,也不見孩子被你管的多好……"。

你來我往中,雙方在諮詢室上演著相互指責的一幕幕。

而當我面向妻子,說出:

"當你為了家裡辛苦付出時,實際你很累很累。很累的你看到可以休息的丈夫,你很羡慕"

我又轉向丈夫,說道:

"你一直在努力的想要達到妻子的要求,但妻子的‘看不見’讓你既委屈又有挫敗感"?

當我做出這番表述,丈夫表情黯然,妻子背過身去擦淚。

01夫妻間互相指責是為什麼?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人都會有和伴侶"爭對錯、分輸贏"這樣的執念。 經常把對方推到"對立"的位置。

那麼,為什麼相愛的雙方會有這種衝突呢?

通常,夫妻雙方在爭吵前和過程中最常感受到的情緒是憤怒和委屈

但在綜藝節目《再見愛人》中,郭柯宇和章賀這對結婚十年的夫妻,在離婚一年時間裏除孩子以外的事零溝通、零接觸。

節目的首次見面中,相互用著最平靜的語氣說著容易引發爭吵的話語。

郭柯宇說,自己到現在為止,都不懂章賀,甚至覺得,兩人之間根本沒有愛情,互相都不是喜歡的類型。

接下來,一個說,我的世界他進不來,他的世界我也不太想去。 另一個聽了接了一句,其實我們各自都不想去; 後面還加了句,早知道離咱們早點離,還需要十年嗎,還鼓搗出一個孩子來。

節目他倆多處的剖心講述中,能感受到郭柯宇身上揮之不去的委屈和章賀掩飾不住的憤怒。 這兩種厚重的情緒是需要排解出去,才能從沉重中解脫出來。 當不再有背負,雙方的相處便會自然開來。

所以,當章賀看到別的愛人還會因為吵架而鬧矛盾的時候,他是羡慕的,在他自己的感情中,想要酣暢淋漓地吵一架都沒有辦法實現。

從上面看,郭柯宇和章賀在關係中慣常用壓抑進行著自我防禦,把衝突、情感等排斥到潛意識之中,從而避免了關係中的焦慮、緊張和衝突,解除了夫妻相處的心理壓力。

當壓抑的太多、太深,錯綜複雜到剪不斷理還亂,便是開頭呈現的相對時左顧而言他。因為,實在不知道如何開口,開口後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很多時候,爭吵不失為一劑良方。 爭吵中理智會明顯降低,會將壓抑在潛意識的真實感受傳達給我們的伴侶。

所以,相互指責是一種表達,在表達之中處理著我們壓抑之下那些消化不了的情緒,從中我們能够看到對方最深處的渴望。< strong>可能是安全感不够,可能是需要更多的空間。

02慣性爭吵的背後寫滿童年創傷

同時,我們也有看到爭吵在有些家庭常常上演,並從表達不滿,陞級為控訴、指責,甚至是謾駡、怒吼。 這會給家庭成員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傷害。

a.父母的夫妻模式延續

理智情况下婚前雙方都吵架的人是很難進入婚姻的,通常是一方會喜歡吵架,另一方採取妥協退讓。 婚姻是一個長期經營的過程,沒人可以忍耐一輩子,他/她的委屈、憤怒終有一天會突破防線,於是相互指責開始了。

或者也可以說一直以來主動發起吵架的一方把委屈、憤怒的感覺帶給了另一方,終於把那一方訓練成了自己熟悉的樣子。

在多對夫妻諮詢中瞭解到的是,如果成長經歷中父母之間經常吵架,孩子習得的夫妻相處模式便是爭吵。

由此他們會將爭吵模式正常化,並帶著這份認知,複製著原生家庭裏的模式來經營著自己的婚姻。

b.是一種對异性的敵意

頻繁性爭吵定格著攻擊與防禦的迴圈,攻擊引出憤怒,高濃度的憤怒隱含著恨意。 所以,爭吵是一方是恨著另一方的,這種恨通過爭吵的攻擊來釋放。

文章開頭的那對夫妻,經常性發起吵架的女方在原生家庭裏遭遇著嚴重的重男輕女,遭遇著父親對婚姻的背叛。< strong>

意識裏她恨著母親的丈夫、自己的父親,以及成長期那份對女性身份的輕視。

所以,她用爭吵攻擊著再生家庭裏的丈夫、父親、男性,撫慰著小時候壓抑之下委屈的自己。

c.是"我"的童年缺失在說話

當我們的成長經歷中有太多未被滿足的部分,比如物質、關注、讚賞等,這時婚姻便是一種彌補童年缺失的工具,我們渴望在其中獲得人生的圓滿。

當伴侶沒有意識到,或沒有能力提供到我們所需要的部分,缺失像個黑洞,張著大口嗷嗷待哺。< strong>我們便用爭吵,提醒著、逼迫著對方給到我們需要的東西去填補這個黑洞。

《再見愛人》的朱雅瓊童年期家境貧寒,父母供她上藝術院校已經傾其所有。 童年家境帶來的自卑感,後來改變命運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