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別想讓我多花一分錢!”
admin
2021-11-12 23:26:37
0

原標題:"誰也別想讓我多花一分錢!"

<!---->

騰訊訪談片《"摳神"正傳》,採訪了豆瓣摳組成員王神愛。

成員高達五十萬的"摳門女性聯合會",每天只討論一件事:怎麼才能更省錢? 王神愛是其中一位資深"摳神",她的省錢管道更加極致:

  • 每年買衣服不超過100塊,除了內衣,其餘都穿朋友送的舊衣服;
  • 日用品基本不花錢,全靠各大銀行、APP搞活動,免費薅羊毛;
  • 日常交通全靠領劵,一年能存90%的薪水。

靠著這種摳門方法,32歲的王神愛在南京買了兩套房,結婚生子,過著極簡的幸福生活。

作為"摳組"成員之一,我翻看王神愛的過往回復,發現"扣神"之名言過其實,畢竟群裏還有為省錢不吃肉,吃蟲補充蛋白質的神仙……

不過好幾條分享省錢經驗的熱帖裏,王神愛的ID都有出現,深藏不露地回復:這羊毛,我早薅過N次了。

也是一個牛人。

我曾經一件二手衣服穿7年,同為"摳人",我很理解她這種極致的摳門精神。

摳的感覺,太上頭了,哪怕絞盡腦汁只省下一塊錢,也像擁有了全世界。

摳組成員,大多是沖著這種滿足感和安全感來的。

我們就像《小王子》裏的國王,每天孜孜不倦數星星,拒絕消費主義誘導,津津有味過著空蕩蕩的小日子。

知乎上有個問題:錢對個人有多重要?

回答者大多抱怨花錢如流水,有一個回答讓我深有共鳴:錢能給人安全感。

說到錢,我會想到:權利,榮譽,尊嚴,自信,萬能藥……省錢帶來安全感,因為每省一塊錢,我都像又重新擁有了這些東西。

所以,每次薅到羊毛,我都會停兩三秒,享受一下快感再付款。

我靠攢錢買了房,也自豪於自己這麼"自律"。 我以為我和錢的關係,是陰陽平衡的和諧共處。

直到某天,諮詢師告訴我他要提價了,我腦子裏"轟"的一聲。

一萬頭羊駝在我內心狂奔,怒火幾乎要按耐不住,我吞咽兩次口水才冷靜地告訴諮詢師:我想結束關係,又不想結束關係。

我和錢的關係沒有那麼平衡,它的價值比關係更重要,所以,我精打細算,衡量這段關係值多少錢,多一塊錢我都不幹。

為人處事時,我一直這樣做,但一直不自知。

過去我以為我控制了錢,此刻我才發現:是錢控制了我。

憑心而論:被錢控制的生活,蠻不錯。

喜歡花錢的人,可以買買買來獲得快樂; 喜歡攢錢的人,可以省省省來獲得快樂。

好像錢成了另一個"我",他指哪兒,我打哪兒,只要聽他的我就能快樂。

但這份快樂也滋生了另一種煩惱:只要不聽他的,我就不快樂了。

心理諮詢讓我快樂,諮詢師合情合理地提價了,我就不快樂。 哪怕理智上知道:提價意味著他成長了,能帶來更好的諮詢效果。

可我的內心在說:放棄他,去找另一個便宜的諮詢師薅羊毛。

這讓我意識到:另一個"我",好像並不知道我真的需要什麼、什麼樣的關係更適合我,它只是本能地想要被滿足、被填補。

比起根據生活變化圓滑權衡支出,他更喜歡"省錢"這個機械動作。

意識到這點後,諮詢師問我:你聯想到什麼了嗎?

我說:一個饑餓的小孩,拼了命想多抓點東西,他太缺了,誰拿走他就咬誰。

說完我就哭了。

因為我回憶起小時候家裡窮,到處借錢凑學費的事情,那是我對錢最不堪的記憶。

20年後,這段記憶也還在不堪著。

"摳神"王神愛,對金錢也有不堪的記憶。

小時候家裡窮,媽媽給她零花錢,從來都是扔地上,讓她像乞丐一樣撿。

媽媽這個動作,讓她覺得"錢特別難掙"。 加上顛沛流離的生活,把她的內心撕出一個大口子。

錢,成了填補這個口子的資料。

對她來說,錢意味著尊嚴。 心情不好時,抱著存錢罐就是最大的快樂源。

看起來,這解决了不快樂,其實不快樂的根源還是一成不變。

錢只是貨幣,它不應該是尊嚴的一部分,但我們把它當成"他",當成一部分自我。

錢就滋生"鳥籠效應":我們偶然得到一塊錢,又會繼續想得到更多錢,哪怕暫時用不上它。

我們的內心就像空蕩蕩的鳥籠,為了把它塞滿,不得不去買一隻鳥回來,然後又買鳥食、喂鳥器……最終成為籠子的俘虜。

那些對錢不堪的記憶,就好像這個籠子,它讓我們的自戀受損,為了找回這部分自戀,我們把自戀投射到金錢上面,把它當成自我的一部分。

錢越多,內心越充實,但這份充實感細究起來,也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因為錢作為另一個自我,把我們束縛住。 所有的快樂,都為"錢"的快樂讓步。

就像我,沒辦法用其他東西取代錢,來補充內心的口子,受損的自戀就和錢捆綁在一起,左右了我的喜怒哀樂。

我享受不到借錢給需要幫助的人,那份樂善好施的快樂; 也享受不到花錢買更好的諮詢,那份成長的快樂。

我想的是更低價、更便宜、更高性價比,而不是更自由、更幸福、更多自我效能感。

我享受的,只有"錢"的快樂。

作為人——作為一條獨立鮮活的生命,我的快樂哪兒去了?

在我思考這個問題期間,一比特朋友找我借錢。

幾天前,我肯定不會借,即使我非常重視這位朋友。

可我借了。 對方打出借條後,我立刻轉帳過去,然後預料之中感到撕心裂肺的肉疼。

好像有一個聲音在說:那可是錢啊,白花花的銀子,那都是我的!

弗洛姆用了一個精闢的對比,來總結我的這種態度:佔有與存在。

人的生活態度分為兩種,一種重視佔有,吸收身邊的一切:金錢,權利,榮譽,愛情,友情,親情……視為自己的所有物。

另一種重視存在,放弃佔有,放弃吸收,只享受路過的風景,從身邊存在著的一切(無論好壞、無論歸屬誰)中獲得幸福感。

我佔有金錢,就像古人"吃心補心",我攢錢補錢。 只不過補的不是現在所缺,而是過去所缺。

我在補償過去的匱乏感,金錢給我的初印象是不堪的,一想到錢我就沒尊嚴,為了補償自尊,我用攢錢的快樂來替換掉不堪。

結果,自然是替換不掉的,除非我能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不然始終治標不治本。

花錢也是一樣的出發點。 攢錢,是佔有金錢; 花錢,則是佔有世界。

就像嬰兒找不到奶瓶,滿屋子亂翻玩具。 花錢的初衷,仍是佔有更多東西來滿足受損的自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