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困住你,除了你自己
admin
2021-11-17 22:17:04
0

原標題:沒有人能困住你,除了你自己

<!---->

關注我們,這裡更有意思的心理科普

李松蔚老師在做客圓桌派曾講到他現在工作的一部分是:要教一些女生該生氣就生氣,活得原始些…..

簡單些說就是現在好多好女孩不知道可以生氣。

其實原本每個人都是從小孩子長大,小孩子性情很真實,生氣就是生氣,不會裝。 然而當長大,這些最原始的反應卻在教育中遺失了。

按李松蔚老師的話就是形成了繞開原始反應的防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常被PUA的原因。

《他們都說你「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一書對此談到:

許多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思考如何被別人喜歡,而不是自己喜歡什麼。 久之,當太過習慣為別人著想,為別人活,也就無法感知真實的自己了。

那真實的自己哪裡去了? 怎麼會遺失? 如果遺失了,還能找回來嗎?

01

遺失的自己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女主金智英,從小被教育女孩吃飯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避開。 當路遇渣男尾隨,爸爸不顧她內心的恐懼和擔心,責備她裙子穿得短,選的補習班太遠……

爸爸的苛責、重男輕女,媽媽對爸爸的一味聽從,養成她壓抑的性格。

受過高等教育、能力出眾、看起來溫婉和順的金智英嫁了一個收入不菲、溫柔體貼的丈夫。 她帶著做婆婆好兒媳、丈夫好賢妻、女兒好母親的使命與責任,一面感受著別人羡慕的幸福,一面為生活所困,內在滿是莫名的困惑與迷茫。

當手腕痛遭質疑:飯是電子鍋煮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手腕怎麼會痛? 當過年在婆家忙碌完疲憊不已想休息,卻被要求繼續招待婆婆的女兒。 當對老公心有不滿,自責不已……

一直在照顧別人,遺失了自己,直至患上心理疾病,走進諮詢關係終結這一切。

一位女性來訪家有二寶,愛人經常出差,雙方老人都在外地,她常常一個人照顧家。 年初身體出了狀況,過年為照顧老人感受,依然選擇回老家。

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加上路途奔波,當然還有此前壓抑許久的不快,因為瑣碎爆發。 一大家子不歡而散。 此後她從自責到無法入睡,深陷抑鬱情緒。

想到自己一直是為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存在。 不曾給自己留一點時間、空間。 被點滴累積的小事燃爆,她痛苦不已。

直到有一天走進諮詢關係,在諮詢師的陪伴下看到原來多年辛苦維持的表面和諧,竟是以壓抑和隱藏自己的委屈、憤怒為代價的,淚水順著臉頰傾瀉。

那麼這個自我遺失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呢?

02

當心中的大雨不停

動畫片《天氣之子》中的女主陽菜15歲開始與弟弟相依為命。

為了生存,她謊報年齡打工養活自己和弟弟。 而在劇中,陽菜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能够把豪雨天氣化為晴天的"晴女"。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犧牲,換得一個又一個渺小而短暫的晴天。

在臨床工作上,其實我們也不難會發現那些過早成熟的孩子,往往會透過承擔起大人的責任,而遺忘了自己也只是個小孩。

旅舘的最後一晚,陽菜問男主:「你希望放晴嗎?」面對青春傻蛋男主肯定的回答,陽菜選擇透支自己的能力,同時也獻出了生命。

陽菜用犧牲自己換來了東京漫長雨天的結束。

陽菜,我想就是李松蔚老師講的需要活得原始一點的人。

面對東京灣被淹和獻祭自己,陽菜的想法是大家都想要晴天,帆高也不希望一直下雨吧,那我犧牲自己換取大多數人的安寧好了。 在她的認知中,自己是不值得存在、不值得被愛的。 那這種感覺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說生命頭三年,媽媽完全被嬰兒使用,爸爸看到並支持媽媽,嬰幼兒的自我得以建立。 此後,爸媽相愛,作為穩固的後方支持他們,兒童得以全然、專注的做自己。 那既有父母愛的包裹,也有清晰的邊界。 他們會形成完整的自我和較高的自尊。

然而,如果父母情緒起伏不定,給予孩子的愛是匱乏的,在和孩子的關係中或邊界不清或動輒得咎,甚至從兒童那裡尋求安慰、關注。

那麼出於對父母的忠誠、愛與認同,在父母失了成人位置的時候,兒童就會形成錯位的愛的關係。

在錯位關係中長大的孩子,無法從和父母愛的連接和清晰的邊界中建立穩固的自我。< span style="font-size: 16px;">被催熟為小大人,當長大,內在將卡在童年

這會形成兩種極端的狀態,要麼像陽菜一般的過度付出,不惜犧牲自己; 要麼有很深的匱乏感、不配得感。 活在外事、外物的評估中,在別人的目光中迷失。

現實和過去的邊界是模糊的,這會造成他們移情般地將此模式帶進所有人際互動中,對他人有著對父母一樣的隱匿的愛與忠誠,於是來自外部孤標準、評估,莫名的成為其行事準則。

唯他人"命"是從、唯"應該"是從,而遺失自己內在的真實。

當為別人活成為習慣,只希望看到他人的笑容,無法感受自己的痛。 也許暫時會從他人的笑容和認同中獲得短暫開心,但內在終有一天會耗竭。

當最痛、最迷茫的時候來臨,也許自我成長的契機也隨之而來。

03

如何找到自我?

山本耀司說: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一比特30出頭的女性在參加工作坊時說到自己在性上的困惑,說自己年紀尚輕,為何感覺沒有活力和激情。

當談及現任男友,她突然意識到,原來是男友不喜歡性事,而她此前卻一直以為是自己的原因。

不是她沒有需求,不是她年齡大了,是她習慣性地把生活中對他人的討好帶進了當下的性關係中。 這內在的覺知極大震驚了她。

她開始思考這麼多年來,她是如何取悅他人,沒了自己的。

但一個人怎麼可能永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