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會飛的安琪拉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想給同事提建議,於是打開聊天視窗:
輸入一段話,全部删掉; p>
再輸入一段話,再全部删掉……
往復多次之後,你什麼也沒發出去,就關閉了聊天視窗。 p>
或者,你想指出身邊朋友的小錯誤,每次走到ta面前想要開口,卻發現話明明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仿佛自己暫時患了失語症一般? p>
別擔心,你不是患上了失語症。 你只是不善於給予迴響。 p>
這裡所說的迴響,不止是對別人的需求或想法的回應,也包括向他人表達你對他的看法等等。 如果你不擅長迴響,那麼你可能時不時就會進入"社交恐懼症"的狀態。 p>
值得慶倖的是,良好的迴響技巧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不累心——讓自己和別人都舒服的說話之道》這本書,或許可以幫到你。 p>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更多內容是寫給職場上的管理者的,不過其中也有許多實踐技巧,可以運用到如小組工作、日常溝通之類的生活情景中。 p>
一、為什麼提供迴響重要但困難? strong>
迴響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切實影響你和被迴響者,以及你們二人之間的關係。 p>
相信我,如果你直接粗暴地指出你的朋友行為粗魯,你的朋友很有可能不會改正,並且還會暴打你一頓。 p>
相反,良好的迴響可以幫助別人進步,也可以建立起你們二人的友誼。 span>
但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很難真正完成一次良好的迴響。 p>
書中提到,一項美國研究指出,37%的經理認為給出責備性迴響時會有心理負擔。 p>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也總是試圖糊弄迴響。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小A習慣在別人向ta傾訴的時候,用笑容來掩蓋尷尬,而不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情緒; 直到有一天,在一個不熟的朋友向小A傾訴自己的悲慘遭遇時,小A習慣性地哈哈一笑……
這種尷尬的事情確實有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我們總是擔心掌握不好給他人迴響的度,不知道是否會冒犯他人,在迴響時尷尬扭捏,這最終使我們的迴響顯得很不真誠。 p>
總而言之,糊弄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給出一份他人需要的,真實的迴響。 p>
二、迴響的不同類型
在本書中,作者將迴響細分成了欣賞、指導與評估三種形式。 三種迴響分別有不同的應用場景與技巧。 p>
//1、欣賞
表達欣賞有利於一段關係的建立。 span>
欣賞的表達可以用在你剛認識某人的時候。 例如,誇讚新加入你們團隊的小B同學說:"你在整理資料上真的很優秀",不僅是在對ta的行為表示肯定與支持,更是在向ta傳達:我很認可你,你已經是我們團隊的一員了。 p>
另外,欣賞也是一種對行為的强化。 比如,你可以誇誇身邊那些正在嘗試新事物的朋友們,這可以幫助他們建立積極性與自信心。 p>
那麼,要怎麼表達我們的欣賞和誇獎呢? 僅僅一句"你做得很好"足够嗎? p>
讚美,至少有意義的讚美,是需要技巧的,而不是沒有感情的"誇誇"。 p>
書中提到,人們最希望聽到的讚揚是與"進步"掛鉤的。 p>
一項研究指出,人們最渴望的是每天進步一點點,並且這樣的愉悅並不只是獲得成果時才會擁有,每當自己正在向成功靠近時,我們都會感到快樂[1]。 p>
囙此,如果你是一個項目中的leader,可以在項目良好推進時毫不吝嗇地對你的成員們說:你比昨天做得更好了! p>
當然,如果你實在沒有什麼好讚美的話,那也不要違心,只說一句"感謝你的幫助"就可以了。 p>
//2、評估
評估則是一種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現狀的迴響管道。 p>
然而,我們評估別人時,很難真正做到客觀。 作者強調,我們需要把觀察與構想區分開。 也就是說,减少我們自己的"腦補",更多地以事實說話。 p>
按照神經科學家提出的理論,講故事是人類的天性,也是我們左腦的基本功能[2]。 當我們把一個人的行為觀察描述出來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在腦中對他的行為進行了一些故事敘述與推測。 之後,如果我們說出了錯誤的推測,在對方眼中,我們評估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就已經大打折扣了。 p>
作者建議我們在大體上按照以下的發言順序給出評估:
1.說出你所觀察到的; p>
2.闡述造成的影響和導致的後果; p>
3.瞭解更多的資訊; p>
4.確定下一步做什麼; p>
5.給予承諾,讓對方安心; p>
6.感謝對方。 p>
所以,如果你的舍友總是忘記打掃宿舍了,在你腦中產生"他是不是粗心大意,不講衛生"這個想法並把它說出來之前,趕緊打住! p>
嘗試著按照上面的步驟,先說你發現輪到ta值日的時候垃圾還沒有清理掉,再問問ta為何忘記打掃吧~
//3、指導
指導的作用是幫助對方適應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往往出現在職場情境中。 p>
人們有時候會把指導與評估混在一起。 因為在生活中,一個指導者往往也是一個評估者。 作者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够合理。 如果一個管理者兼任指導者與評估者兩個身份,下屬們可能不會向這位管理者勇敢地暴露自己遇到的問題並且尋求幫助。 p>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你會對你的上司說:"我有嚴重的拖延症,交給我的任務我每次都要拖到最後草草了事"嗎? p>
囙此,在團隊裏,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將指導與評估的任務分攤到不同的人身上。 p>
那麼,如果你是團隊裏負責給出指導的領導者,你要怎麼指導你的成員呢? p>
在書中,作者回答了我們的問題,下麵我將介紹其中一些比較有趣的技巧。 p>
第一個技巧我將其歸納為:少說多問。 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擅長換位思考,我們給出的指導,有時候並不是對方需要的。 p>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一項研究,給認為自己有相當大的權力的人與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權力的人看同一段動作視頻,認為自己沒有權力的人的運動皮層發出了强烈的訊號,也就是說,這部分人產生了替代體驗,假想自己正在進行這些動作; 而認為自己權力很大的人大腦這些運動片區幾乎沒有被啟動,也就是說,他們並不能產生替代體驗[3]。 p>
也就是說,權力削弱了人換位思考的能力。 p>
囙此,我們需要更多地發問,瞭解對象的情况,再給出指導; 或者更進一步,引導對方自己想出解決方案。 p>
第二個技巧有關大腦的獎勵回路。 我們給出指導時,對方可能會拒絕,因為人們有時並不喜歡他人對自己"指手畫腳",但如果指導可以讓人感到愉悅呢? p>
神經學家發現,人腦中有一個神經回路,可以讓人在感到自己距離實現目標更進一步的時候,產生幸福感[4]。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振奮人心? 幸福的獲得如此簡單,只要想到自己有可能實現夢想就可以了。 p>
這啟發我們,可以把指導和對方的夢想"捆綁銷售"。 例如,你可以對你的朋友說:"我知道你一直想要考第一名,但是你可能需要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學習效率,而不是每天熬夜學習。"
三、其他實用的迴響小技巧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下屬經常遲到,你會對他說"我認為你可能有一些懶惰",或者是對他說"我觀察到你經常遲到"嗎? p>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