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交“幻想稅”,你可以用這個方法
admin
2021-11-22 21:59:33
0

原標題:少交"幻想稅",你可以用這個方法

<!---->

1.

豆瓣網友Buzhou寫過一篇文章《結賬時突然的反思:拒絕幻想稅》。

Ta平時很愛做飯,喜歡吃日料,但生活比較懶散。

在觀摩了N多非常快手的味噌湯的煮法之後,ta想像一個理想的早上是這樣:每天早上給自己煮一碗味噌湯,配上米飯小菜一起吃,活力的一天從早餐開始!

於是產生了下單一盒味噌,幾包中華海藻的衝動。

但就在快下單的時候,Ta突然想起以前亂花錢時告誡自己的一句話:不要憑空給自己製造消費需求。

Buzhou寫道:買的東西應該是用得到的,真的需要的。我原來根本無法早起做飯,味噌到了我就能早起了? 一盒發酵大豆哪來這麼大魔力?

買其他東西也是,總覺得買了這樣東西就會變好,生活會變得有規律。 但這是不可能的,應該是我的生活先變的有規律,我每天真的起早做飯了,一直缺這麼一碗味噌湯喝,我才需要買它,否則就是憑空製造消費需求。

"買了ipad我就會好好學習了,還可以拿它畫畫做生產力哦。"買了以後就會愛奇藝。

"買了kindle我就可以每晚打著小檯燈看一會兒電子書。"買了以後半年沒開機了,使用頻率取決於吃泡面的次數。

很多無意義的消費都來自於,消費者不滿於平凡的現狀,希望以新入手的消費品為起點,創造新的生活。

Buzhou還說:用智商稅來代指這些買了完全是浪費錢的東西不貼切,商品本身沒錯,錯在不該落在你手裡,應該稱其為"幻想稅"。

2.

你是不是經常交"幻想稅"呢? 反正我有時候就是這樣。

我的心理工作室帶一個地下室。 地下室簡單裝修後,想到我和丈夫會打桌球,以前我倆談戀愛時曾經一起打過幾次桌球。 於是,我一衝動就買了一張近千元的桌球桌,還有100個桌球。

幻想以後沒事就和丈夫在地下室打桌球,這樣我倆在家就能鍛煉身體了,還省了去外面打球的時間和金錢。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從桌球桌買回來到現在2年了,我倆一起打球的次數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

原因有很多:我的工作比較忙,每天白天要工作,晚上和週末也經常要工作,剩下的時間都拿來陪伴孩子,個人休閒娛樂的時間本來就不多。

打桌球也不是我很喜歡的運動,有打桌球的時間,我也會選擇去練瑜伽,和丈夫去大自然中散散步,加上人到中年,經常感覺累,不愛動。

因為常年不使用,球桌上落滿了灰,偶爾想打一次球,要花七八分鐘擦乾淨球桌,又累又費時,而且球桌很大,非常占地方。

這個一直在吃灰的桌球桌給我很大的教訓。

從此以後我一旦想買一個東西,幻想買了這個東西就會帶來美好生活,我就會想起這個球桌,購物衝動就會消退。

比如,我喜歡看電影,生孩子之前看了不少電影。 今年上半年曾想過買投影儀、幕布、小音箱什麼的,在地下室給自己造一個家庭影院,工作累了就下樓看看電影放鬆一下,或者請朋友們來家裡看電影,一邊看電影,一邊聊天吃東西,增進社交,增進友誼。

這些東西我放在購物車裏卻一直沒有下單,一是因為它們不便宜,二是我想起來那個吃灰的桌球桌,深知幻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我的現實是為了掙孩子的學費錢,平常忙得三四個月才能去電影院看一部電影。 如果買這樣一套家庭影院,我同樣沒時間看電影。

所以一個月後,購物車裏的家庭影院都被我删除了。

今年暑假時,我帶孩子去游泳。 這個游泳館所在的健身房是新開的,銷售人員一直鼓動我辦一張健身年卡,還用100抵扣1000的優惠誘惑我。 可是不管對方怎麼推銷,我也沒有辦卡,因為除了對游泳感興趣外,我對他們其他的健身項目都不感興趣,而且我已經有瑜伽年卡了。

更重要的是,我深知,一個人並不會因為ta辦了健身房的年卡,就自動變成一個愛運動,天天去健身房鍛煉,從此擁有健康健美身體的人。

我還知道一個統計資料:80%在健身房辦年卡的人,一年去健身房的次數不足10次。(知道這個數據,下次你想在健身房辦年卡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我是剩下的那20%的自律者嗎?)

3.

我的來訪者中有不少同時患上財務危機和拖延的人,他們共同的特質是容易屈服於自己的幻想和外界的誘惑。

比如因為幻想著從此自己擁有一個苗條美好的身材,就辦了一張八千的健身卡,或者幻想著自己擁有光滑細膩的皮膚,就辦了一張上萬的美容卡。

可是每次一想出門健身或者美容就會冒出各種拖延的理由:太遠了。 今天好累啊,明天再去吧。 換衣服好麻煩啊……

再比如因為幻想著獲得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就購買了上萬的心理學網路課程。

可是每次要聽課學習時就會冒出各種拖延的理由:好難啊,聽不懂。 今天好累啊,明天再學吧。 這麼多課時,什麼時候能學完啊……

還有的來訪者,對於別人的職業充滿幻想,比如ta從小喜歡畫畫,也在小學中學階段學過畫,覺得當美術老師是一份非常美好的工作,於是一心想著轉行去當美術老師。

辭去原來的工作,花了上萬元報名美術教師的培訓課程。

可是經常拖延上課和做作業。

等到好不容易堅持完成課程,開始工作時,才發現在當地教孩子美術課的工作並不美好。

在培訓機構上班,收入並不高。自己辦一個小畫班,有房租成本要負擔,每天工作也很辛苦,還要和各種家長打交道。 發現不少家長並不喜歡美術,只是自己不想帶孩子,給孩子報個班填滿孩子的課外時間。 這些家長會對課時費一再討价還价和壓縮課時。

而且ta有一個重大發現:自己只是喜歡自己畫畫的感覺,並不喜歡教別人畫畫。

最後,ta又回到了自己原來的行業,只是變得更窮了。

講了這麼多,作為個體,我們怎麼减少自己交"幻想稅"的額度呢?

Buzhou建議:絕大多數需求都應當是切實的,以習慣作為依據的。是你先每天打卡晨跑,再去選跑鞋。 先勤於打理內務,才需要收納盒。

這一建議我很認同,但是覺得還是有點空,而且對於幻想其他職業,幻想另一種人生這種情況,要少交"幻想稅",其實並不容易。

4.

分享一個我給來訪者的建議:進行原型設計,小步嘗試。

這是我從《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的書裡看到的。

在工業時代,人們往往認為要在年輕時候想清楚自己要幹什麼職業,選定以後,從此就一勞永逸了。

但是互聯網時代,做產品設計,設計師往往先制作出一個模型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