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表揚管道,會摧毀孩子的自信
admin
2021-11-24 00:43:23
0

原標題:錯誤的表揚管道,會摧毀孩子的自信

<!---->

前幾年有個朋友,他的兒子小布當時16歲,正讀高一。

開學後,小布漸漸出現了一到學校就頭痛不舒服的情况,後來還三不五時翹課,最後索性不去學校了,整天躲在家裡玩遊戲。

朋友一家什麼方法都用了,答應他的物質要求、給他講道理、訴苦打感情牌……可結果都不起作用。

無奈之下,一家人帶小宇去找了心理諮詢師。 經過詢問,諮詢師瞭解到:

小布的爺爺奶奶從小就對小布不遺餘力地誇讚,比如,"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聰明的"。 爸爸媽媽對他則要求不高,小宇對自己要求也一般。

小布這種情況,和爺爺奶奶從小對他進行過度誇讚有關。

你可能會疑問,咋了,誇獎孩子也能出問題的?

實際上,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沒有辨別能力,會把大人的誇獎全盤接受了,漸漸地就在骨子裡認為自己是最棒的。

如果孩子在現實中的表現與他骨子裡的觀念不一致,即在他所處的環境中,還有很多更優秀的人,衝擊了他骨子裡"自己最棒"的觀念時,他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就想逃避他所處的環境。

老話說的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今我們對孩子的讚美氾濫成災。

我們可能會認為,讚美、自信和學業成績是相輔相成的。 但是,當前的研究結果顯示,情况正好相反。

在過去的十年,許多關於自尊的研究已經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讚美孩子聰明可能無助於他(她)的錶現。

實際上,讚美會讓他(她)表現欠佳。 孩子常常會用"不思進取"來回應讚美。

因為,如果你已經做到了"最好",為什麼還要努力呢?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讓128名兒童去解一套數學題。 在完成第一組簡單練習之後,研究者會給了每名兒童一句讚美。

一些孩子會得到智力上的讚美,例如,"你做得真好,你太聰明了"。

另一些孩子因為他們的努力而得到讚美,例如,"你做得真好,你一定是真的很努力"。

然後研究者讓孩子們做一組更有挑戰性的題目。

結果富有戲劇性。

因為努力而受到讚美的學生更願意尋求新解法。

因為聰明而受到讚美的學生則更加擔心失敗,傾向於選擇那些他們有把握的任務,並且在題目變難的時候表現出較少的韌性。

最終,讓人打冷戰的事情產生了,被告知"你很聰明",會導致孩子的焦慮的新增以及自尊、動機和成績的下降。

當研究者要求這些孩子給另一所校的孩子寫信,介紹他們的成功經驗時,一些"聰明"的孩子撒了謊,虛報了他們的分數。

簡要地說,打擊了這些孩子的自信,讓他們非常不高興以至於撒謊的,就是一句讚美。

在過去,受我國傳統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家庭的父母都對孩子進行打壓式教育,理由是怕孩子驕傲。

於是,在孩子取得進步時家長不但不會及時鼓勵,還會反過來打壓孩子:

"別取得了一點成就就沾沾自喜,你看看別人家的 ×××, 成績比你好那麼多也沒見人家這樣"。

相反,當孩子犯錯、成績下降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現得不好的時候,家長卻會嚴厲責備:

"成績怎麼還是沒有提升,我平時是怎麼教育你的!真是個不爭氣的東西!

老一輩的大多中國家長都有同樣的誤解,總覺得孩子是不能誇的,否則他們就會沾沾自喜,即便是考了98分,父母也會讓孩子反思為什麼丟了2分。

但是現在,無論在哪裡,只要有小孩的地方,你都會聽到讚美之詞,"好小子"、"好閨女"、"你最棒",猶如背景音樂一般不絕於耳。

這確實向周圍人顯示了,我們是多麼傑出的父母,我們有多麼好的孩子。但是很多時候,這並不會讓孩子的自我感覺產生很多的改變。

在努力有別於上一輩父母的過程中,我們實際做了許多相同的事情,像上一輩給出欠考慮的責備那樣,發放著空洞的讚美。

但如果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躲避思考我們的孩子和他們的世界,回避思考我們孩子的感受——

那麼讚美和責備一樣:最終只是在表現我們的與眾不同而已。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如果讚美不能建立一個孩子的自信,那什麼能?

這個問題,我曾和一比特滿頭白髮的遊戲治療師探討過。

"我從來不會讚美小孩子做了他們應該能够做到的事情",她告訴我。

"他們做了真的很難的事情我才會讚美他們,譬如分享玩具或者表現出耐心。我還認為表示感謝是很重要的。

在我沒能及時拿零食或者幫到他們,而他們表現得很有耐心的時候,我會感謝他們。

但是我不會讚美一個正在遊戲或者閱讀的孩子。"

沒有很大的獎賞,也沒有糟糕的懲罰。教育的關注點在於孩子做了什麼,以及如何做的。

曾經見過一比特老師和一個正在畫畫的四歲男孩在一起。小男孩停下作畫的筆,抬起頭看著老師,可能是在期盼她的讚美。

但是她只不過笑了笑,"在你的畫上有許多藍色"。

小男孩回答道,"那是我奶奶房子附近的池塘。"他拿起一支棕色的蠟筆,然後認真地說,"我畫給你看。"

可以看到,這位老師不慌不忙地與這個孩子說話。更重要的是,她在觀察,她在傾聽。她就在你身邊。

"在你身邊"建立了一個孩子的自信。

因為它讓孩子知道,他是值得重視的。沒有這個,孩子可能會逐漸認為,他的活動才是獲得讚美的途徑,而不是活動的結果。

如果我們對孩子都不關注,那麼我們怎麼能期望他也注意力集中呢?

"在你身邊",無論是對孩子、對朋友,還是對自己,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然而,這種關注,就是有人在努力考慮我們的感受,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遠比讚美更想得到的東西。

文章來源於心知島,作者伏太因

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