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5歲攝影師跳海身亡:他5000字的遺書,每個父母都該讀讀
admin
2021-12-03 00:41:45
0

原標題:​杭州25歲攝影師跳海身亡:他5000字的遺書,每個父母都該讀讀

<!---->

作者:劉娜

微信公眾號:閑時花開(ID:xsha369)

25歲的攝影師鹿道森(原名周鵬),找到了。

在浙江舟山小島石塘村附近的海域,漁民發現了他的屍體。

他走了。

沒有像網友期待的那樣,在玫瑰盛開的某個清晨,笑吟吟地再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裏。

11月28日,是農曆十月二十四,也是鹿道森的生日。

生日之前,他見了一直幫助他的朋友,找房東退了租的房子,把攝影器材送給同行,行李分兩次打包寄回老家。

生日那天,他給母親發了一條"謝謝媽"的微信,並掐點在微博上發一封《無需為他立碑,只願玫瑰年年為他綻放》的遺書。

而後,失聯。

全網開始尋找他,抱著"他還會回來"的最後一絲希望。

11月29日,浙江舟山警方在海灘礁石上發現了他的風衣,口袋裏裝著已關機的手機。

12月的第一天,他的遺體被發現。

他如遺書所寫的那樣,懷着不被愛的孤獨和對愛的渴求,毅然離開了這個美好但不屬於他的世界。

這個消息,讓很多人跌落悲傷,讓部分人罵他不够堅強,也讓有些人把批判的利劍指向他的父母——他遺書中,曾一次次提到原生家庭對他的傷害。

我不想陷入這樣的紛爭中。

逝者已逝。

惡言很容易說出口。

此時此刻最悲痛的人不是我們,而是他的家人。

我們的生活會繼續向前,被更震撼更熱鬧的新聞吸引,而他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永遠停滯在了這個寒冬。

我讀鹿道森的遺書,想起了過往歲月裏,給我來信的很多孩子。

他們都活在情感的孤島上,他們都渴望愛和被愛,他們都發出各種求救訊號,他們都在尋找救贖之路。

正是因為這,我想和更多父母,讀讀鹿道森留在人間的這封5000多字的遺書,並從這裡出發,談談親子關係的6個真相——

Part.1

第一個真相:

幸福的人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少年時期,總是在各種親戚家寄宿,親戚對我也不錯,但總有種無所依靠、患得患失的感覺。"< /p>

遺書中,鹿道森說自己是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他一直被寄養在親戚家。

這種"我是累贅,我是多餘"的感覺,從出生到逝去,始終跟隨著他。

哪怕决定離開,他還是要處理好一切事情。

因為不想麻煩任何人,不想讓別人覺得他是累贅。

我無意苛責為了生計,無法和孩子共同生活的任何一比特父母。

我想說的是:

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大都有著動盪的童年。

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更是直言:

分析一個孩子的問題,就看他小時候跟誰生活在一起。

如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出現了問題,並被父母洞見,那就有機會糾正。

因為他和父母有深厚的親情連接,這份內在的溫暖,會幫助他向好向善。

如果和別人生活在一起,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鄰居,那麼這個孩子出現問題,根本就不會聽父母的,因為他對父母沒有歸屬感。

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是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該得到的兩個禮物。

歸屬感,就是不管貧窮還是富有,孩子出生起就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

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就是"我很重要,我的家人很愛我"的自我認同。

這是一個孩子心理認知和情感邏輯的底座。

如果,你沒能陪孩子度過安穩的童年(準確說是6歲之前),也不必過分自責。

只要你們隨後重逢的時光裏,你拿出對待嬰兒一樣的耐心對待他,他依然會茁壯成長。

非常遺憾的是,不少父母沒有給孩子完整的童年,卻奢望孩子有優秀的少年和青年。

這,就引發了很多悲劇——

Part.2

第二個真相:

父母讀書少不怕,就怕裝作有文化。

"後來,家人回來了,終於不用再過寄人籬下的生活,卻收穫了更多傷害……

強勢地控制孩子的人生,逼他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野蠻地灌輸自己的想法,只會讓他們痛苦到生不如死。"

鹿道森說,他的父母感情不好,日日爭吵,卻不離婚,並把這種扭曲的分裂,轉嫁到他身上,讓他遭受各種語言暴力和情感羞辱。

在遺書中,鹿道森不止一次呼籲為人父母要給孩子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不是比較,不是控制,不是強迫,不是咄咄逼人的情感綁架,不是功名利祿的夢想轉移,也不是把孩子當成工具人。

真正的愛,是為人父母,知道自己不够好,缺席孩子太多時光,所以願意放下高高在上的說教,蹲下身子牽著孩子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