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麼利華
編輯/伏太因
時下很多被催逼的雞娃,我想每個雞娃背後都有一對高焦慮的爸媽。 他們中的多數或許都有過孩子只要健康快樂就好的想法。 span>
可當寶貝降臨,加入為人父母的行列,卻幾乎無一例外地被高焦慮裹挾,成為對孩子高期待的高焦慮爸媽。 span>
發生了什麼,讓當初只希望孩子健康長大的美好,變成了要學得好、爭第一的渴求? span>
今天我們一起聊聊催逼雞娃背後的心理動機。 p>
01
孩子只要健康就好了嗎? strong>
皓今年初三,智商情商都够,可就是不拿學習當回事。 按媽媽的理解也許還沒開竅、立事。< span style="font-size: 16px;">於是來到諮詢的皓媽,比別的媽媽更多了層焦慮:啥時開竅? span>
因為學習的事,母子關係緊張,家庭氛圍不好。 一家人深陷愁苦,不亞於皓媽孕期間的緊張、焦慮。 span>
皓媽在生他前有過一段非常難忘痛苦的經歷。 孕期篩查結果顯示,皓出生後可能會有智力障礙。 一面是科學檢查可能的結果,一面是愛人家中幾輩單傳的現實,皓媽焦慮不已。 p>
為證明皓是健康的,從而留住皓寶寶。 皓媽做了很多檢查,甚至拖著7、8個月大的肚子跑北京。 無人知曉皓媽經歷了內在怎樣的苦楚。 皓媽說,有一次在路邊看到一個10幾歲的智障患者,連續幾天擔心、恐懼不已……
那時她想孩子只要健康就好。 strong>
皓生下來是健康的,雖然他很小。 皓媽感恩這一切,放下了懸著的心。 p>
但皓從小就體弱,經常跑醫院,皓媽覺得和孕期比,這些都不是事兒。 這支持皓媽在培育皓的過程中克服了很多焦慮。 p>
在皓媽的精心養育下,皓的體重、身高終於在上小學前趕上了同齡孩子。 p>
然而這一切隨著皓的學習、伴著青春期的到來一點點終結。 p>
諮詢室中的皓媽淚流不止。 她說她對孩子的要求不高,可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呢? 面對每天各種倒數的成績單,不管她多想參與其中,都被皓擋在外面。 她說她看過皓的卷子,前面還對呢,後面就錯了……
諮詢中的皓媽,滿臉的淚水,滿腦子、滿心思皓的學習。< span style="font-size: 16px;">但曾經那個"媽只要你健康"的皓媽哪兒去了? span>
難道"孩子你只要健康就好"只是說說? p>
02
"只要健康快樂就好"是謊言嗎?
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這曾被一代父母作為口頭禪的話語,卻被現實的焦慮覆蓋得滿滿。
那現實中的父母要的是什麼呢?
我們看《小舍得》、《小歡喜》,想想無數影視劇和現實中那些被迫雞娃的焦慮的爸媽和可憐的雞娃們不難得出結論。
劇中的米桃肩負家族樓中樓的希望,卻因拼命被媽媽塞進補習班承受不了高壓最終還鄉。
我想,作為觀眾的你也許會說何必呢,"只要健康"就好。
我想起皓媽和我講,因為孩子剛出生時的瘦弱,精心養育了六年,孩子學齡前的體征全部達標,身高體重和其他孩子無異。但到了14歲,皓瘦小得像個小學生,這讓她焦慮不已。
皓媽當下生命的篇幅,又被鎖定在皓的學習中,其孕期或皓出生後對他身體的關注與精心養育,只是成為記錄在皓媽為之付出的浩瀚海洋裏的片段。
身體明明正常了,怎麼又瘦小了?智商、情商都够,怎麼學得這麼差,這麼不把學習當回事?
皓媽似乎忘記了"只要健康"就好的初衷。而且那是每一位媽媽最初的真實想法,想要成為一個不高壓、不製造恐慌與焦慮的好媽媽的願望。
所以很大程度上,皓身體的狀態其實和皓媽的過度關注、擔心有關。皓的成績也一樣。
高期待、高焦慮下,有多少媽媽深陷有總比沒有强。既然有了,就要好,好了就要更好的現狀、邏輯、路徑,最終陷入迴圈或死結中。
那又是什麼讓我們遺失了當時的初心?
03
"健康就好"初心的遺失
這裡有一個隱藏的邏輯。
當孩子身心出了狀況,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就會瞬間降到健康就好——這一底層期待。
而當一切安好,要求和條件隨之而來。
要求和條件,和父母內在欲望的投射有莫大的關係。這些欲望原本就在,當外在有投注對象(孩子),投射就出現了。
"健康就好",不過是面對虛無的語言符號。實物出現,欲望駕到。
孩子處於不同階段或狀態,父母投注的欲望不盡相同。比如孩子身體不好,投注的欲望是身體好;當有了好身體,學齡前,最好發育超前;上學,要學得好;考試,要考在前……當孩子弃學,只要上學就好;一旦上學……
我想省略號裏有幾十、幾百個接龍不止。
這裡是父母的欲望。誠然有些欲望是客觀、現實而正當的,這也是愛的表達。哪個父母不希望青出於藍,不希望孩子發展得好呢?
但有些欲望,是父母內在低價值的體現,是父母內在諸多缺憾或未竟達成事宜的投注。比如一定要考好成績的米桃父母。
當欲望持續加溫,以完美的期待或焦慮加諸孩子,孩子的存在只是存在,是實現父母欲望的工具,是沒有被當作獨立意義個體看見和對待的。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喪失了自我主體、與父母的邊界,活成父母的延伸物。
每一個孩子都不惜用生命愛父母,對父母有著隱匿而極致的忠誠。
而當承受不住父母高期待、高焦慮的壓力最終倒下,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那是想要分離的呐喊。
此時,我想"只要孩子健康就好"是何等無奈、遺憾、悔恨的表達。
孩子的抑鬱,是不想再做父母延伸物、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的拒絕,是高度融合後的分化,是對父母希望落空後極致失望的表達。
我常常聽到有爸媽面對青春期孩子時,暴躁地說自己:
無法欣賞自己的孩子,看著都是紮心。
有過心理學基礎的人,無論從頭腦還是感受層面都能知道,無法欣賞眼前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無法接納自己,孩子活出了父母的陰影。
當孩子沒出生時,父母只有一個念頭,只要健康就好,好好愛他們。
而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將欲望帶進孩子的成長,就會迷失自己和孩子的邊界,遺失眼前真實的孩子。
而父母如果看不見這一點,孩子終將以生命為代價拒絕父母,迫使父母回到最初——"健康就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