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拋弃”的孩子,正在拋弃學習
admin
2021-12-05 17:05:48
0

原標題:被父母"拋弃"的孩子,正在拋弃學習

<!---->

我們經常能碰到吐槽孩子學習問題的家長:

"太傷腦筋了,我兒子一看到手機就兩眼放光,一上課就神遊開小差。"

"我們家那個簡直是個磨蹭大王。一小時寫四個字,我每天全程陪在他邊上寫工作。"

"為了讓女兒成績提高,全家絞盡腦汁、傷神費錢,可是一點進步都沒有,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

似乎家長普遍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不愛學習,要催,要盯,要著急上火,甚至輔導個工作都能氣吐血。

可是,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

有些孩子似乎是天生的學霸,家長很少參與和督促孩子的學習,但他們自己有很强的自律性,總想著力爭上游。

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有的孩子操碎了心也沒辦法學習進步,有的孩子不用督促就能愛上學習。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別?

這也給了我們進一步的思考:那對於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家長能逼他們愛上嗎?

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怎麼了?

當我們走近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其實是很多相似之處的。

首先,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往往不太好。

有一次,我看到鄰居家孩子臉上有道血印子。

問其來源才知道原來是母親在輔導孩子工作時被氣得不輕,一時沒控制住洪荒之力,氣急敗壞地抓在了孩子臉上。

而因為孩子的功課大發獅吼功、甚至動手的父母也並不少見。

如果輔導孩子要輔導到雞飛狗跳、一地雞毛,這往往不是學習本身的問題了,而很可能是一貫的親子關係和親子溝通的問題,在學習問題上呈現了出來。

在這樣的互動模式中,家長很可能是焦慮、不耐煩、無法控制情緒的。

在這樣的狀態下,父母可能很少提供正向迴響和好的回應,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也缺少敏感度。

其次,他們往往缺少自信。

在學校裏,他們表面上或許是調皮搗蛋、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是,對他們有更深的瞭解之後,我們發現他們大都有顆脆弱的小心靈,缺少發自內心的自信。

這表現在與老師和同齡人的互動中。

他們可能會對老師細微的反應、責備、說話時的眼神很敏感,也會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很在意。 一旦接收到被否定的訊號,內心就會很沮喪。

同時,他們無法很好地展露自己。 對於表現自己能力的事情,比如舉手發言、主動爭取一些露臉和上臺表現的機會,會顯得很退縮。

沒有自信的孩子就像是翅膀受傷的小鳥,生命中帶著怯懦和恐慌的痕迹,少了勇敢撲騰的勇氣,也少了高飛的力氣。

再次,學習是讓他們感到痛苦的事情。

雖然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但其實只有很少的父母能够做到單純地欣賞和尊重孩子,並因孩子是一個健康快樂的存在而感到滿足。

尤其在學習的問題上,很多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有選擇的:爸媽並不會無條件接納我,只有我學習好,他們才會愛我。

所以,學習在生命本身的意義之外就有了更多的意義與壓力。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孩子對學習厭煩是早晚的事。

更有甚者,有很多的孩子內心對學習是抵抗的,這可能來源於經常受挫的親子關係和對父母的憤怒,於是潛意識想通過放弃學習來挫敗他們。

孩子不愛學習,是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

厭倦學習的孩子之所以有上述這些表現,概括一下來說,或許是因為自己沒有被好好愛過。

因為我們能够看到,那些不愛學習、甚至嚴重抵觸學習的孩子,可能都有著習慣性地貶低和打壓孩子的父母。

他們可能會把自己的標準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雖然他們在孩子的學習上下足了功夫,但孩子的情緒、感受、內在想法,卻是常常被忽略的。

可是,如果走近這些成年人,我們會發現他們曾經也被這樣對待過,他們內在也有受傷的小孩子,躲在成年的軀體裏。

遭遇過貶低的父母會去貶低自己的孩子,這成了一個死迴圈。

經常被貶低的小孩,自我價值感是很低的。 這會形成一種內在誓言:我不配變好,我不配有成就,我一無是處。

有這種信念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力量的,更不可能有動力好好學習。 TA只會用行為不斷驗證自己的負面信念。

這就像成人世界裏那些"躺平"的人:否定自己的價值,從而變得懶散、拖延、自怨自艾。

他們或許完全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只是他們的力量一直被自己封鎖在了身體裏。

而那些愛學習、很自律的孩子就完全不同了。

但凡與他們接觸,我們會發現他們內在能量流動、生機勃勃,好像有不斷湧出的力量。

他們陽光自信,不容易受挫,有一種由內而外的篤定感,待人接物也遊刃有餘。

由於發自內心珍視自己的價值,他們在學習上知道用什麼樣的準則去要求自己。

所以,即使沒有監督和催促,他們自己就有運轉良好的內在系統去自我要求、自我監督、自我提升。

而造就這一切的,或許是因為同一個原因:愛上學習的孩子,自己就一直在被好好愛著。

每一個生命與生俱來就有發展的潜能和强大的力量。

孩子的自律和積極向上其實是一種被妥善保護的生命力,而這種保護,是一個持續灌注愛和關注的過程。

愛學習的孩子,得到了被滿足的愛

再深入走近那些愛學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大都是被父母用"正確"的管道愛著的幸運兒。

聽到這樣的話,也許有很多父母不樂意了:我還不够愛他的嗎? 我為他付出了這麼多,我為他操碎了心,我做什麼都是為了他……

可是,"正確"的愛,不一定是傾盡一切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不一定是事無巨細照顧孩子起居,甚至也不一定是為了培養孩子投入大量心血和金錢。

首先,給孩子正確的愛的前提,是自己要先成為對的父母。 簡而言之,父母要與孩子做好分離,各自負責各自的人生。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說過: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事更重要(What matters is not what you do,but who you are)。

家長自律、成長、不斷自我發展,會給孩子言傳身教的力量。

在孩子面前,家長的任務是努力解决自己的人生命題,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難題,設立更高的目標並一步步堅定地去做。

有一比特朋友就是這樣的。 她是一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