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詢過程中,將來訪的故事寫成文章,會對來訪內在帶來怎樣的體驗? span>
有一個來訪者,在這兩年的諮詢過程中,她的事業突飛猛進,最近一次跳槽獲得了年薪80 萬的收入。 我有一種很想把這個故事寫下來的衝動,在征得來訪的同意後,我開始了創作。 span>
這是我唯一一次將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個案寫成了文章。 在寫文之前,我的腦海中會有很多的限制,害怕違反倫理守則,害怕給諮詢的穩定帶來擾動,害怕破壞與來訪者的關係,害怕某些被修飾的東西會給來訪造成困擾,害怕來訪者感到被傷害,害怕來訪者感到被利用……
最終,我還是將這個故事,在模糊化來訪者的身份資訊之後,寫了出來。 凑巧的是,中午文章被推送,來訪者因為在我們商定的固定諮詢時間有別的安排,那周的諮詢恰好被調整到了當天晚上。 我將文章發給了來訪,並且邀請她在諮詢中去討論這篇文章給她所帶來的感受。 span>
基於這篇文章的發表,我也在倫理、來訪者的體驗、我的感受幾個層面去做一些細緻的探討,並且更期待,這篇文章可以促進我們的諮訪關係,讓來訪者對自己的成長過程有個清晰的脈絡,對自我有著更好的理解, 並且能在未來促進她的成長。 span>
這於我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在寫作的過程中,來訪者的音容笑貌,她的悲傷,她的痛苦,她的沉默,她的羞澀,一一浮現,我似乎也在梳理故事的過程中,對來訪者有了更多的理解與共情。 span>
01
倫理的思考
第一條:不傷害
倫理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傷害。 所以,基於這樣的考量,我首先需要關注這個舉動是否給來訪者帶來傷害? span>
出於對來訪者的保護,我在文章中用了與來訪完全不相干的化名,並且隱去了她的學歷、專業、職業、工作單位、她所在的都市等重要資訊,並且修改了年齡。 隱去並修改這些資訊,讓她不會被她熟悉的人識別出來。 我試圖以一個出生普通的平凡女孩群體畫像,向讀者展現,她們是如何通過强烈的自我成長意願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的。 span>
其實,她的背景不重要,讀者會自行腦補,或許有人在房地產,或者金融保險、互聯網或者行銷崗位,他們會自行對號入座。 而重要的是,文章中的主人翁小芸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做到這些改變的,她代表的是一類人,而不是某個人。 span>
第二條:評估來訪者的心理發育水准
如果來訪者在心理發育的較低水準,我可能會有更多的顧慮。 比如,這可能會啟動她早年被破害、被傷害、被侵入的感覺; 或者她有著某種強迫的傾向,跟你摳每一個細節; 或者她是非常控制的,要你按照她的想法來寫等等。 span>
另外,在與小芸(化名)的討論中,我拋出了一個非常犀利的問題:你是否感到被利用? 因為這個故事下麵會有我的介紹以及推廣,這的確有行銷的意味。 span>
沒想到小芸的回答非常精妙:如要被利用,那也是因為我本身有價值。 我連說了三次:這個回應太妙了! span>
要知道,小芸一直有些自卑,而且在這次諮詢中,她仍然強調,其實在某些時刻,這種自卑感還是會冒出來。 而她的這個回應,至少讓我感受到她拿回了自己的一部分自信,她是認可自我是有價值的。 span>
第三條:評估與來訪者的關係
我與小芸有將近2 年的深度關係,似乎這一次的擾動,讓我也有把握相信,我們相對穩定與牢固的關係是經得起這樣的考驗的。 span>
在與小芸諮詢中,她會提前請假並且跟我商量調整時間,從未遲到過,也會準時支付費用,保持著連貫的諮詢節奏。 從一開始,她就知道這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她沒有想要迅速解决自己的問題,她接受自己在諮詢過程中的反復,並且一直相信自己可以去做各個層面的改變。 span>
當我問她是否會感到被利用時,她說我在諮詢中對她的確有很大的幫助,允許我寫出她的故事,也是在表達對我的感謝。 我覺得諮詢關係中似乎發展出了一種普通的人際關係,就是她可以通過她的變好,或者這種管道來回報我的付出。 span>
小芸告訴我,這篇文章,讓她有機會回顧過去兩年的歷程,發現自己這兩年真的變化太大了,無論是職場中,在親密關係中,在跟父母的關係中。 她發現那種不配得感在父母身上仍然頑固,但是,現在他們可以接受自己給予他們的好東西,這個變化已經很不容易了。 當然小芸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她願意繼續呆在這段諮訪關係的原因。 span>
02
來訪者的促進
小芸說,這是第一次自己成為了某個故事的主角,實際上,這裡隱含著她成為了自己人生的主角的意味。 正如故事中的主人翁那樣,人生舞臺是她的,她值得被書寫。 span>
故事被書寫,生命被看見,改變被見證,這是一段艱辛的旅程,又是無比奇妙的。 諮詢,是心與心的聯結,是用生命去詮釋,用生命抵達生命的過程。 span>
來訪者會感到自己被重視,甚至也會生出一種自豪感,真是"了不起的自己",當初那麼難,自己不是也已經走過來了? 會有種柳暗花明的感覺。 span>
與她討論這個部分,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在真實中碰撞。 我會非常在意、關注她的感受,這會讓她感受到自己是很重要的,這也有利於增强她的"自我感"。 span>
在此之前,我也會在征得來訪者同意後寫他們的故事,但都是已經結束的個案。 來訪看完後會說,非常感動,感歎自己這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同時,也能感受到諮詢師的付出。 這樣的迴響,讓我倍感溫暖,自己的努力也被來訪看見了。 span>
有時,是來訪取得的成績讓我有種衝動,想要把這些記錄下來,這些極為珍貴的生命故事,不應該靜靜地躺在諮詢記錄裏,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見。 一個人的成長,會影響到更多的人。 span>
有比特來訪者在諮詢結束半年後發了資訊告訴我她現在的生活,她說,只是想跟我分享她的改變,她的快樂。 這也是促使我想要寫點什麼的原因。 我在幫助她記錄,那段時光,是她生命中重要的經歷之一。 span>
諮詢的結束,意味著,來訪者已經具備了獨自應對困難的能力,也有能力離開這段關係。 而在諮詢中獲得對一個好的客體的體驗,會在他未來的人際關係中起到某種正向的作用。 雖然諮詢後,我們彼此不再聯系,故事讓我們有了重新聯接的感覺。 span>
03
諮詢師的思考
《日益親近》這本書是存在主義大師歐文. 亞龍與他的來訪者合著的,他的妻子是這本書的編輯。 亞龍與來訪者有了這麼一個約定,就是每次諮詢後,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記錄下來,包括憤怒、羞耻、內疚等等很多無法在諮詢中被言說,或者被忽略、不被談及的內容,這成為了諮詢中的補充。 span>
諮詢師與來訪者在共同創造生命,而這本書就是最真實的記錄,其中諮詢師暴露了大量在治療過程中的無力、無助以及錯誤的回應,這無疑,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記錄,是對生命禮贊。 span>
來訪者本身具備文學素養,這正好是在利用來訪者的天賦去延展、拓展他的自我功能,這或許也是新的自我價值感的來源。 span>